寺滩乡的西瓜季,刚送走7万吨“甜蜜”,又要忙新活了。七月的旱砂地还留着瓜藤的余温,八月的风里已飘来冷棚的动静。东梁村的崔登龙蹲在田埂上,手指碾着砂粒:“今年瓜卖得快,可新棚的事更急。
![]()
”去年种了15亩硒砂瓜,他赚了20来万,“甜得很,甜得很,这瓜搁嘴里化得快。”收购商唐连发开着货车刚走,车厢里还沾着瓜汁:“7万吨?
我拉了三车,客户还催着加单。”但寺滩乡的西瓜故事,远不止丰收这么简单。
全乡1.3万亩旱砂地,藏着“石头缝里种金”的秘密——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超10℃。
![]()
旱砂地的土,透气保墒是把好手,硒元素往瓜里一渗,甜得有股子“土香”。可瓜农们心里有本账:“靠天吃饭总不踏实,去年一场暴雨,50亩瓜裂了半。”所以今年3月刚搭的冷棚,成了新盼头——4500个大棚,4月初定植,60天就能收瓜。
“冷棚能挡雨、控温,瓜裂的少了,上市还能错峰。”基地负责人颜盛蔚蹲在棚边比划。
他算过账:冷棚种麒麟瓜,每亩800棵苗,每棵结一个瓜,亩产1万斤,收入1.
![]()
5万到2万。
“去年露天瓜卖1块2一斤,冷棚瓜能卖1块8,价高还抢着要。
”可新问题也跟着来了:冷棚要搭架子、拉滴灌,成本比露天高30%,新手能学会不?
![]()
“前儿个村头开会,有老汉问:‘这棚子能抗住秋风不?’”崔登龙挠头,“谁都怕投了钱打了水漂。
”但看眼前——7月刚收完露天瓜,8月冷棚基地又开始清地、拉线、钻孔,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今年冷棚能种5000亩不?”“听说县里给补贴,每亩补2000?
![]()
”田埂上的闲聊,全绕着新棚转。
农谚说“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寺滩的西瓜产业,正从“靠天收”往“科技种”迈。
可往后呢?冷棚瓜口感能和露天比不?
![]()
全国西瓜市场饱和不?
这些账,还得慢慢算。“不管咋,有棚子总比没强。
”崔登龙拍了拍新棚的钢管,“明年这时候,我家冷棚瓜该上市了。”要是你也爱吃甜滋滋的硒砂瓜,不妨留意下——过俩月,冷棚麒麟瓜该“接棒”了。
当然,天气这事儿谁也说不准,要是秋老虎发威,或者秋雨多了,新棚瓜的收成还得看“天脸色”。但有一点能确定:寺滩的瓜农,从来没停下过“种甜”的脚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