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每当这掷地有声的诗句在耳畔回响,一位文化巨人的形象便如巍峨高山般矗立在我们眼前,他,就是鲁迅。鲁迅的一生,是为民族觉醒和文化革新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陨落,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鲁迅的生平与文学征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他诞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那是一个封建礼教森严、社会矛盾重重的时代,家庭的衰败让鲁迅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世态的炎凉,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反抗封建制度的种子。
1902年,鲁迅怀着救国图存的远大抱负,远渡重洋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他最初学习医学,希望用精湛的医术拯救国人的身体。然而,一次在仙台医专的课堂上的“幻灯片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他看到幻灯片中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杀害的场景时,他深刻地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却无法唤醒人的灵魂。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字作为武器,唤醒沉睡的民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1909年8月,鲁迅学成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辛亥革命后,他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在教学之余,他笔耕不辍,不断探索文学创作的道路。1918年5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犹如一声惊雷,震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此后,鲁迅的创作如泉涌般不断涌现。他陆续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一系列经典小说,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生动地描绘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同时,他还出版了《呐喊》《彷徨》《热风》等专集,这些作品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6年8月,由于受到北洋政府的迫害,鲁迅南下到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在南方,他依然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继续用文字为正义发声。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使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也让鲁迅的思想产生了飞跃。他开始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年10月,鲁迅移居上海,从此,上海成为了他战斗的最后阵地。
在上海期间,鲁迅创作了大量杂文和其他文学作品。他的杂文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又似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的道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犀利的语言,深刻剖析了各种社会问题,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封建余毒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同时,他也关注着社会的底层人民,为他们的苦难呐喊,为他们的权益奔走。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良知和担当。
1930年以后,鲁迅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他积极领导和推动左翼文学运动的发展,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作家,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左联解散后,鲁迅依然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的逝世与深远影响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严重损害了鲁迅的健康。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5分,这位一贯言辞激烈、极富战斗性的作家,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终年54岁。鲁迅的逝世,如同一颗巨星陨落,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和社会各界。无数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文化巨人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毛泽东对鲁迅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的这些评价,深刻而准确地概括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几代人,而且对中国人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不可估量的。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懈奋斗。
邮票上的鲁迅:永恒的纪念与传承
为了纪念鲁迅这位文化革命的先驱,我国曾发行多套邮票,这些邮票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鲁迅的形象、作品和精神,成为了传承鲁迅文化的重要载体。
![]()
![]()
纪122 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
纪122《纪念鲁迅诞生八十周年》邮票
纪122《纪念鲁迅诞生八十周年》邮票于1961年发行,全套共3枚。这组邮票的设计精美,寓意深刻,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的伟大形象和崇高精神。
纪122 - 1为“鲁迅像”。这枚邮票以鲁迅的肖像为主体,画面中的鲁迅目光深邃而坚定,表情严肃而冷峻,仿佛在凝视着那个黑暗的时代,又仿佛在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的头发略显凌乱,却透露出一种不羁和坚韧;他的胡须浓密而整齐,更增添了几分学者的气质和威严。这枚邮票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逼真的色彩,将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对这位文化巨人有了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纪122 - 2: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纪122 - 2是毛泽东同志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的评价。邮票画面以文字为主,背景为淡黄色,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文字内容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段评价,高度概括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也表达了毛泽东对鲁迅的崇敬和赞誉之情。将这段评价印在邮票上,不仅是对鲁迅的一种纪念,更是对鲁迅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它让人们在欣赏邮票的同时,也能深刻领悟到鲁迅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鲁迅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纪122 - 3:鲁迅手迹
纪122 - 3为“鲁迅手迹”。这枚邮票选取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准确概括了鲁迅爱憎分明的高贵品质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展现了鲁迅对敌人毫不畏惧、坚决斗争的态度。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不惧怕任何威胁和迫害,始终坚定地站在正义的一边。“俯首甘为孺子牛”,则体现了鲁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他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奔走呼号,甘愿做人民的牛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这句名言,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这句名言以手迹的形式印在邮票上,不仅增加了邮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鲁迅的书法魅力和精神风采。
这些邮票,就像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了鲁迅的一生和他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又像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让鲁迅精神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和发扬。每当我们看到这些邮票,就会想起鲁迅那坚定的目光、犀利的笔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就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鼓舞。
鲁迅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又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不断奋进。让我们铭记鲁迅的教诲,传承鲁迅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
鸿邮艺术品拍卖会 2023年黄山纪念币单枚5元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纪念硬币 成交价5.5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