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每次回老家,我总要陪母亲说说话。倒也不为什么,就是想到啥说啥,但她不时会蹦出一句妙语、说起一件趣事,又或是连我都不知道的某句方言,我就掏出手机记下来。
她有时就笑:“这也值得记?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鸡毛蒜皮。”说实话,起初我也没觉得这有多特别,只是觉得忘了不免有些可惜,但写了几年下来,现在我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记下来。
很多人在潜意识里都觉得,“读书”和“写作”都是学生时代的事,对工作以后的成年人来说,这些似乎都离自己很遥远,生活无非是日复一日的劳碌。有时到年底回望,竟想不起来自己这一年都经历了什么,即便曾有什么心里一动的瞬间,也很快在记忆的长河里被冲刷殆尽。
然而要真说起来,能打动我们的,难道非得是什么特殊人物的特别经历吗?那未免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有点远,远到很难有所触动,往往倒是平凡人的平淡书写,才蕴含着最深沉的力量。
前两天去鲁迅公园围观了下“小红书文学节”,台上有位嘉宾的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
当你面对一群人,难以辨识他们面容时,会觉得他们看上去都差不多,但如果你认识其中一个人,深入去了解他/她,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其动人之处。那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日子也是如此。
从这一意义上说,“写作让人恢复对生活的感知力,让人慢下来。”
![]()
这当然不是说,用写作去美化生活,而是说,当我们整日忙碌的时候,难免会被生活拖着走,但当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就能重新理解并觉察我们所经历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
2
那些再平常的日子,经过书写,也能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彩,被赋予意义,标记在记忆的长河里,但要是那日子实在没什么可写呢?
1936年,作家茅盾曾发起“中国的一日”征文,选定5月21日这平常的一天为主题,因为他认为,越是平常,越能“彰显这一天之内的中国全貌”,最终有490个普通人的一天被选出,结集成《中国的一日》一书。
现在,小红书发起的“世界的一日”征文,则选定了9月19日这一天——它不是什么节日,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在征集来的2.7万篇稿件中,好多人都说,本来这就是百无聊赖、毫无意义的一天,哪怕到了这一天拿着显微镜去看,也看不到什么,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
然而,正是这种琐碎平常,恐怕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有时候,真正让我们念念不忘,并不是某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某一瞬间突如其来的感受——那也许因为发生在我们心灵深处而不为人知,但对我们自己却意义重大。
有朋友曾给我看过她私下的记录:某一天路过街头小店,一下子回忆起多年前熟悉的流行音乐旋律;某个黄昏看到父亲艰难的背影,猛然意识到他老了,潸然欲泪,虽然她隐忍着,回家来不想让人看见自己哭过,但那一阵的心绪久久难以平息。她写得很好,虽然她恐怕没想过那是“文学”,但真诚的书写自有其动人之处。
![]()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会用照片、视频来记录生活,但我想,文字毕竟是不可替代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影像记录固然生动,文字却能记下我们当时更复杂的内心感受。当有一天孩子长大后,读到你所写下的,更能体会那背后隐藏的深沉心意。
怎样才叫“文学”?那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物,只关乎人。有一位从欧洲骑行到中国并记录这段行程的Ben Silver说得很好:
我相信我的文字也可以归为文学的一部分。我认为就像任何艺术一样,只要作品能揭示人类生存境况,通过共情唤起读者情感共鸣,无论发布在什么平台上,都值得被称为文学。
3
可能再没有一种方式,能比写作更适合普通人表达自我了——它不需要什么昂贵的器材,也不用学习复杂的技巧,只要你会写字、也愿意写,随时随地都可以。
肖大妹,广西桂林一位70岁的老奶奶,磨了几十年豆腐,退休后开始在缝纫机上写下自己的生活。她没学过写作,更没想过出名,只觉得还能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人生,就足够了:
我想,从没有人知道我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如果写出来画出来给别人看看,会如何呢?至少向世界白纸黑字地证明,我是怎么样的活过。于是,这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个目标。 我也确实发现,自己心里一些不为人知的、不敢触碰的痛楚,一旦写了出来画了出来,好像真的有种什么东西憋了一辈子终于得到释放的感觉。
对她来说,那是否算是“文学”都并不重要,她只是在书写自我:
我想别人看我写的东西,并不是说能让人欣赏到什么文采,我也没有什么文采,主要是希望让大家看到一个人是如何过了一生世,其中有哪些真实经历。也许有些同龄人看到会有共鸣吧,年轻人看到大概会觉得稀奇,不能想象我们那个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样本。
到这个连AI都能迅速写一大篇文章的年代,许多人都忘了,写作本来应该是什么样。那不是在比拼技巧、词藻,当然更不是速度,而应该是面对自我的真诚——好的写作原本就应是自然流淌出来的。
![]()
本来,很多人在平台上也就是随手记录,既没指望有多少人看到,甚至也没想过自己写的有什么“文学性”。但也正因此,这种文字才自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因为那无意迎合任何人,格外真诚——毕竟那原本就是写给自己看的。
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委婉地批评,国内新一代的小说家相比起前辈们,人生阅历没那么复杂丰富了,但创作手法则娴熟了很多。这肯定使纯文学作品更精巧了,但对普通人来说,或许也因此对“文学”更敬而远之了。
人们并不是不需要文学了,只是想读到那些更能折射出自己真实处境、也有共鸣的文字。某种意义上说,正因此,“素人”的非虚构写作才格外打动人,因为 重要的并不是什么文字技巧,而是朴实、简洁、准确、真实。
一如《金蔷薇》一书所言,写作不是一门职业或任务,而是受到自己内心的召唤:
我并不是一个职业观察者或者资料的搜集者。 不,不是的!我只是生活罢了,压根儿没想到要为未来的书记录点什么下来,或者记住点什么。 我生活、工作、恋爱、痛苦、憧憬、幻想,只知道一点——到我成年的时候,或者甚至到我年老的时候,迟早我是要开始写作的,但是我之开始写作,绝不是因为我以此为任务,而是因为我的整个身心要求我去做这件事。
他说得很对,谁能保有那份领悟,谁就是作家:“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