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创造新大众文艺?新媒体技术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人民大众如何传达自己的情思与诗心?11月16日上午,“‘谁’在创造新大众文艺”——第三届北京评论家论坛在十月文学院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新大众文艺”背后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
![]()
本场论坛是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由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文艺评论》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承办。论坛旨在对“新大众文艺”进行深入研讨,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共同特征——“人设化与人物化的合拢”
![]()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剖析了“大众”概念的复杂性与流动性。她指出,“大众”的定义因领域而异:在文学界中,它是扎根生活的底层力量写照;在影视界里,它与流量共筑传播热潮;在网络文学中,它是数字原住民的鲜活代言。她进而提炼出“大众”的共同特征:“人设化与人物化的合拢”,即他们是虚拟欲望符号与现实主义人物特质的混合体。更进一步,她指出这类主体方生方灭的短暂性,如烟花般产生巨大影响又迅速消失,期待“新大众文艺”能够凝结出真正植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元素。
《新华文摘》文艺评论主持、编审陈汉萍的发言直指“谁在创造”的核心。她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可能的作者”,新大众文艺的特点就是“大众写、写大众、大众享用”。她特别强调,不能将新大众文艺狭隘化,创作主体是双向的:一方面包括保安、保洁员等素人作者,另一方面也涵盖专业作家的大众化。她认为无名的大众是真正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在无数无名作者的参与下,新大众文艺必将涌现出能够代表时代的精品力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通过丰富案例拓宽了对新大众文艺形态的理解。她反对将新大众文艺狭隘地等同于底层写作,并将之定义为“一种时代的精神状况”和“一种文艺存在的形态”。她跳出文学作品内部,以敦煌乐舞演出、孟京辉话剧为例,说明其打破了传统观演关系,更加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互动。同时她也指出,新大众文艺无法脱离市场的强力参与。
让平凡人生的感悟被更多人看见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指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是当下文艺领域极具深意的现象。“大众”作为创作主体从未缺席,从早年的打工文学到如今的素人写作,保洁、保安、外卖员等普通劳动者用文字记录生活,让平凡人生的感悟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作品扎根于现实,自带质朴而真挚的力量。
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分享了作为传统文学秩序下写作者的观察与思考。他指出,新大众文艺重身份经验与短期共情,作者需敞开自我获取关注。精品文学更强调创作的持续性与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新大众文艺更聚焦生活化美学与经验的多样性。他认为新大众文艺让文学重返公共生活,专业写作者与素人写作者可良性互动、互补经验,同时预判未来将走向虚拟社会与人机共生的文艺新形态。
![]()
《十月》杂志执行主编杨庆祥对论坛主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不能将新大众文艺简单等同于左翼传统、底层文学,而应该置于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短历史语境”中来审视。他指出了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普及为文艺创作储备了海量的潜在作者与读者;二是2000年以来大众媒体从论坛到短视频的“下沉”推动了创作;三是中国从“经济国家”向“文化国家”的转型中,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却未能进入中产序列的年轻人,其生活经验与精神状况通过创作爆发,形成了强大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他将这种分散、海量的创作生态比喻为“文化的游击战”,认为其呈现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周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