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公秋爽,母秋凶”,今年会热到什么时候呢?
立秋到,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一起来看看!
一、“公秋爽,母秋凶”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立秋也分“公”和“母”。
![]()
怎么判断呢?主要有几种方法:
- 按农历日期:立秋当日农历日期为单数,为公秋,双数则为母秋(主流方法)。
- 按立秋时辰:0:00-12:00为公秋(又称“睁眼秋”),12:00-24:00为母秋(“闭眼秋”)。
- 按农历月份:农历六月立秋为公秋,七月立秋为母秋。
![]()
按照民间的说法,“公秋爽”指公秋年份立秋后天气转凉较快,秋风送爽;“母秋凶”则表示母秋年份立秋后,高温会持续一段时间,炎热难耐,即俗称的“秋老虎”发威。
二、2025年立秋是公还是母?
今年的立秋节气,落在8月7日13时52分,农历闰六月十四。按照这一时间来划分,今年立秋有四大属性特点:
- 第一,今年为母秋:农历闰六月十四(双数),按主流判断标准属于母秋。
- 第二,今年为晚立秋:具体时间在12点之后,符合“晚立秋”定义。
![]()
- 第三,今年为闭眼秋:因立秋时辰在12点后。
- 第四,今年为脱衣秋:预示立秋后仍需穿轻薄衣物,高温持续。
总的来说,今年立秋兼具时间上的“晚”与属性上的“母”,形成“晚母秋”,也预示着今年立秋后相对比较热。
![]()
三、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今年立秋(8月7日)处于中伏第18天,末伏(8月11日开始)尚未结束,形成“秋包伏”现象。
老话说:“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这意味着立秋后,还需经历十余天末伏高温。此外,秋后还可能有秋老虎的反扑,炎热的时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延长。
![]()
那么,真正的凉爽什么时候到来呢?
按照气象学的划分标准,入秋需连续5天均温≤22℃。南方大部分地区,真正的凉爽,一般要等到9月的白露节气。而广东、广西等地区,一般要到10月,甚至有的年份11月,才迎来立秋的凉爽天气。极端年份下,“秋老虎”可以持续2个月。
北方地区,入秋时间则比较早,通常在8月底至9月初开始入秋,尤其是偏北的地方,立秋后1-2周温差逐渐增大。
![]()
四、立秋习俗与养生之道
立秋到,民间有不少的习俗活动和讲究。
1.立秋三大习俗
①啃秋:立秋吃瓜果,寓意“啃住夏天的尾巴”。传统吃西瓜(清凉解暑),也可吃桃、梨、黄瓜等。
![]()
②贴秋膘:农耕社会,夏季高温劳作消耗巨大,需要高热量摄入,从而有效转化为劳动能量。但是在过去,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低。到了秋季,粮食、瓜果蔬菜丰收了,才有机会能够放开肚子,饱餐一顿。
此外,入秋后,冬季严寒、食物匮乏。而寒冷的冬季,也需要靠身体的能量来抵御严寒,所以便有了贴秋膘的习俗。
![]()
③晒秋:秋天到,瓜果丰收,正是晒秋的好时节。在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区,村民会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立秋晒秋的习俗。
![]()
2.养生三吃三忌
吃三样:
①立秋糕:如红糖红枣糕,谷物健脾养胃,寓意“高升”吉祥。
②润燥食物:梨、百合、银耳等,缓解秋燥。
③温补食材:南瓜、山药等健脾益气,同时也能为秋冬储备能量。
![]()
忌三事:
①忌贪凉:避免过度冷饮,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古人认为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始生”的转折点。《黄帝内经》强调“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人体阳气需内敛,过度贪凉易引外邪入体。
![]()
②忌过度进补:“贴秋膘”需因人而异,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传统的贴秋膘讲究“以肉贴膘”,现在我们更强调科学饮食,贴秋膘应选择高蛋白的牛肉、鸡肉、虾肉等作为进补,避免肥腻,加重身体负担。尤其是“三高”人群,更应荤素搭配。
![]()
③忌剧烈运动:高温时段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
秋季对应中医“收敛”特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大汗会耗散津液,违背“养收之道”。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