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30日,湖北省松滋市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原主任、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原教授王小平,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七十万元;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全部追缴,上缴国库。
消息传来,校园内外一片唏嘘。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那位曾为流浪猫搭窝、在课堂上耐心答疑的“王教授”,真的要在铁窗里度过古稀之年的大部分时光了。
王小平的履历并不复杂:198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后长期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获得教授职称;2009年,第一次足坛反赌扫黑风暴后,受聘担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从此身兼高校学者与足协官员双重身份。两份工作本可并行不悖,却在十年后交汇成一条断崖。
根据已公开的庭审记录,法院认定王小平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检方指控主要集中在他在担任足协纪委会主任期间,对部分俱乐部违规处罚的尺度拿捏与利益输送。王小平在庭审的最后陈述中否认全部指控,称“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是一股清流”,并拒绝承认留置期间的笔录。法官未采纳这一辩解,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判决书之外,更多细节散见于公开报道。法大同事回忆,王小平在校内以“资源整合”见长,牵头成立体育法研究中心,主持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出版专著,发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与〈高等教育法〉冲突的法律问题》等多篇论文。他并非象牙塔里埋头考据的老派学者,而是擅长把体育规则、教育法规与校园实践串在一起讲给学生听。课堂上,他常把足球裁判手势比作法律解释方法,把越位规则类比合法与违法的边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
课堂之外,他又是校园里的“猫爷爷”。中国政法大学团委曾推送《王小平:校园动物呵护者》,记录他定时投喂流浪猫、自费给猫打疫苗的故事。校领导也在大会上点名表扬,“富有爱心”成为他的另一张名片。正因如此,当受贿指控坐实,许多师生第一反应是错愕:那个蹲在台阶上掰火腿肠喂猫的王老师,怎么会锒铛入狱?
答案或许藏在他所兼差的足协岗位上。
2009年之后,金元足球烈火烹油,纪委会每周都要开出罚单:球员停赛、俱乐部罚款、教练禁入。王小平签下的名字成为球迷口中的“书法表演”,也成了俱乐部公关的重点对象。媒体曾统计,他在任期内签发过数千份纪律决定,几乎无一被推翻。强势风格为他赢得“黑脸包公”称号,但也埋下了隐患。2023年3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布对其立案审查;同年4月,案件移送湖北松滋市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庭审细节披露,王小平被指控在多起纪律处罚中为特定俱乐部减轻处罚或延迟通报,换取现金、购物卡及高档烟酒。检方出示了银行流水、微信聊天记录及证人证言,形成完整证据链。面对指控,王小平坚称所有处罚均按程序进行,不存在利益交换,并对留置期间笔录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法院最终认为证据确实充分,依法作出十年六个月的量刑。
刑期背后,是制度与个人交织的困局。中国足球长期徘徊在管办不分、市场与行政边界模糊的地带,纪律委员会既非独立司法机构,也缺乏透明监督,权力高度集中而责任边界模糊。一位熟悉内情的法大老师对媒体表示,王小平“理论功底不算顶尖,但在体育界影响力、资源整合能力极强”,这恰好解释了为何他能迅速在足协打开局面,却也更容易被围猎。
![]()
如今,法槌已落下,单位官网已悄然撤下了关于他的页面,校园里的流浪猫依旧按时出现在老地方,只是喂食的人换成了学生志愿者。有老师在朋友圈感叹:如果当年他没去足协,也许现在还在教室里讲比例原则。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以身入局,他也终究为此付出了代价。
中国足球扫黑风暴仍在继续,王小平不是第一个落马的足协官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透过这位法大教授的个案,人们更能体会“制度笼子”四个字的分量。只有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把监督置于阳光之下,才能真正让规则守护绿茵场,也才能避免下一个“王教授”的铁窗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