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土拍市场升温:房企扎堆一线城市抢地。
土地财政承压:万亿城市卖地收入下降超50%
后土地财政时代:谁在为未来穿上棉袄?
东莞卖地收入腰斩:深圳后花园不香了?
![]()
“2024年东莞土地市场最魔幻的一幕:挂牌5块宅地,2块临时撤牌,剩下3块全是人才房和安置房。当年抢破头的‘深圳后花园’,如今连普通商品房地块都成了烫手山芋。”一位本地房企投拓负责人苦笑:“现在别说溢价,底价成交都像中彩票。”
![]()
这种过山车式的暴跌,直接体现在数据上:2024年东莞卖地收入较峰值蒸发超70%,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腰斩56.6%。比数字更残酷的是现实——曾经连夜排队抢地的开发商,现在宁可把钱锁在保险柜,也不敢轻易押注这座“世界工厂”。
这绝非东莞独有困境。2024年,27个万亿GDP城市中,近八成土地收入下滑。郑州、青岛等北方明星城市,跌幅甚至比东莞更惨烈。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到五年,约半数城市卖地收入已不足巅峰期一半。昔日靠土地财政狂飙突进的城市,正在集体吞咽高库存的苦果。
![]()
耐人寻味的是,同为楼市“困难户”,各城应对策略却天差地别。
南京祭出“王炸”新政:全面取消限售+公积金“全家桶”,结果新房成交量暴涨41.9%。但库存去化周期仍高达22个月,这剂猛药到底是救市良方,还是饮鸩止渴?
武汉另辟蹊径:非税收入狂飙46.5%,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翻倍。网友调侃:“卖不了地就卖资产,政府也开始学房东收‘转让费’了!”
天津的“神操作”更绝:单笔围填海罚没收入超10亿,硬是把罚款做成了“创收项目”。有市民吐槽:“原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能这么理解!”
![]()
当多数城市还在降价促销时,一线城市已悄然开启新玩法。
2025年一季度,北京海淀地块溢价17%、深圳龙岗地块溢价70%的新闻频上热搜。开发商嘴上喊着“活下去”,身体却很诚实——百亿资金疯狂涌入京沪杭核心地块。克而瑞数据显示,TOP100房企拿地金额同比激增41.4%,但超70%资金砸向三大城市群。用投资者的话说:“宁可在一线城市当炮灰,也不去三四线当烈士。”
![]()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背后,藏着三个致命逻辑:
“安全区”幻觉:房企集体退守核心城市,本质是对抗不确定性的避险策略。正如某央企负责人坦言:“现在拿地不是看利润,而是看能不能熬过行业洗牌。”
政策套利空间:北京首推弹性供地、杭州松绑低密地块,实质是用“定制化土地”换取开发商信心。有专家尖锐指出:“这不过是把当年的限价房套路,换了个马甲重出江湖。”
财富再分配游戏:深圳、杭州等地高价地块频出,与其说是市场回暖,不如说是富人对核心资产的重仓。普通购房者惊呼:“还没等到房价跌,地价又涨回去了!”
![]()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土地财政转型已刻不容缓,但多数城市仍在走老路。
武汉、天津猛攻非税收入的操作,暴露出地方财政的路径依赖——“卖地—基建—再卖地”的死循环打不破,就只能变着花样找“替身”。反观上海、苏州等城市,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产业税收替代,2024年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税收增速均超30%。事实证明:谁能先跳出土地依赖,谁就能在财政寒冬里穿上棉袄。
2025年的土地市场,注定是场残酷的淘汰赛。当多数城市还在纠结“救楼市”时,头部城市已开始抢夺“后土地财政时代”的船票。这场转型没有中场休息——要么主动换引擎,要么等着被拖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