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一张泛黄账单,把“旧扶贫”钉上耻辱柱
2024年7月25日,湖南怀化溆浦县大江口镇,54岁的餐馆老板舒良才蹲在柜台下,翻出一张已经卷边的粉色收据:
——“2019年4月12日至6月3日,县扶贫工作队餐费累计人民币10065元。”
五年过去,这张收据仍无人兑现。收据背面,是当时带队干部龙某的签名和鲜红指印,如今却像一记耳光,打在“脱贫攻坚”的金色招牌上。
02 “吃完这顿,下顿再来”
舒良才的小店开在曾经的贫困村口。2019年,县里组建“驻村扶贫小组”,8名干部白天入户、晚上写材料,一日三餐都在店里解决。
• 早餐:米粉+鸡蛋,8元/人
• 中餐:三菜一汤,20元/人
• 晚餐:炒土鸡、腊肉锅,30元/人
最多一天吃掉 320 元。舒良才回忆,“干部说‘先记账,验收后统一结’,谁敢说不?”
4个月后,扶贫队验收合格,集体撤离,餐费却没了下文。
03 “跑断腿”的追债路
2019年底
舒良才拿着收据到镇政府财务室,被告知“工作队属于县直单位,镇里不管”。
2020年
县财政局答复:“扶贫专项资金已封账,无法追加。”
2021年
县纪委监委介入,龙某调离原岗,承诺“分期还”,首期2000元后再无音讯。
2022年
舒良才把账单发抖音,视频被限流,理由“涉及敏感”。
2023年
他跑到县长信箱留言,只收到“已转相关部门”的模板回复。
五年里,舒良才为追债花费路费、误工费超 4000 元,“比欠的钱还多”。
04 纪委最新通报:启动问责,10天内清偿
7月26日,怀化市纪委监委发布通报:
• 责令县乡村振兴局 10 日内一次性结清欠款;
• 对原扶贫工作队队长龙某立案审查,涉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对县财政局、审计局相关责任人诫勉谈话,全县排查“白条吃喝”问题。
当晚,舒良才收到银行短信:“到账 10065 元,备注:历史餐费。”
他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钱到账了,但信任回不来了。”
05 “白条”背后,是制度漏洞还是人为失守?
制度层面
2019年《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驻村工作队日常经费须“先预算后支出”,严禁在餐馆长期签单。
执行层面
• 预算缺口:部分偏远村未列“工作餐”科目,干部只能“先吃后报”;
• 监督盲区:驻村队财务由派出单位“自审自查”,乡镇纪委难以介入;
• 问责乏力:对“历史白条”多采取“补钱+批评”,缺乏震慑。
06 别让“扶贫”变“扶贪”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研究中心教授汪三贵指出:
“扶贫干部吃喝打白条,本质是特权思想借‘公事’之名侵占群众利益。”
他建议:
- 所有驻村经费纳入“一卡通”公开公示,餐费日清月结;
- 审计、财政、纪委三方联合抽查,发现问题倒查三年;
- 建立“群众监督二维码”,村民扫码即可上传账单、图片,直报纪委。
07 写在最后
舒良才的万元白条终于兑现,但全国还有多少“舒良才”在等一个道歉?
扶贫不是一阵风,更不是一顿免费饭。
只有把每一张白条都兑现,把每一次失守都问责,
“脱贫攻坚”的金色招牌才不会再被蒙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