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学生餐事件调查结果正式发布。绿捷的餐饮行业从业资质被吊销,包括总经理张某华在内的名责任人因涉嫌串通投标罪被检察院逮捕。
此次处理彰显上海监管部门从严整治的决心,绿捷不仅彻底退出市场,涉案人员还将面临法律严惩。然而,我对此能否实质性改善学生餐质量持谨慎态度。
![]()
上海学生及家长对校园餐的不满由来已久,远非绿捷"臭虾仁"事件曝光后才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绿捷此次风波根源并非营养搭配或口味问题,而是暴露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及违规瞒报行为。试想,若那批虾仁未检测出丽蝇幼体,绿捷仍会继续为数百所中小学供餐,家长们只能继续忍受质量平平的餐食。
当前上海校园午餐餐费标准约15元。尽管上海物价水平居全国前列,但若将15元全额投入食材采购,仍能搭配出营养均衡、风味适宜的餐食。
问题在于,一些学校食堂的15元餐标可能需同时覆盖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实际用于食材采购的资金被压缩。
![]()
观察学生餐盘常见现象便可见端倪,冷冻鸡腿、鸭腿,裹着厚厚面粉的油炸半成品频繁出现,这类廉价冻品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首选,而家长们期待的新鲜食材却难以保障。
餐饮企业压缩食材成本背后,实则折射出团餐行业的深层运营逻辑。
行业普遍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清包"模式,企业仅派遣团队负责烹饪操作,食材采购由甲方负责,餐饮企业只收服务费(主要是人工费);二是"全包"模式,不仅派驻团队,还掌握食材采购权,通过赚取服务费与食材差价获利。学校餐饮服务大多采用后者。
![]()
团餐市场看似稳定收益,实则竞争激烈,低价竞标现象普遍。假设需要为1500位师生提供午餐,服务团队要配项目经理、厨师、仓管、帮厨、清洁等岗位十多人,团队的工资、社保、福利、税费等的总成本约150万元。
若按5%利润率计算,合理报价应为150万元至160万元之间,但为了中标,有企业可能报出120万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形成30万元以上的亏损。"亏本中标"策略下,企业必然通过其他途径弥补损失,而掌握采购权的全包模式恰为其提供了操作空间——通过降低食材采购标准赚取差价。
具体而言,按15元/餐收费,如果实际按12元标准采购可获利3元,按10元标准则可获利5元。15元餐标中仅有部分用于食材,其余用于填补服务费亏损或形成利润。食材本身品质不足,再优秀的厨师也难以变出"美味佳肴"。
![]()
因此,我认为即便国企光明集团接手绿捷原有供餐点,若不改变现有机制,学生餐质量恐难实现长期改善。要真正实现质量飞跃,需从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改革,确保15元餐标全部用于食材采购。
改革需聚焦两大核心。其一,彻底摒弃低价竞标模式。无论民企或国企,都应保障合理利润率,避免"内卷式"竞标导致的恶性竞争。
有人担忧服务费上升会加重家长负担,实则不然,餐饮企业服务费由财政全额补贴,调整服务费标准仅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与家长直接支付的餐费无关。
![]()
其二,强制推行"清包"模式,将食材采购权还给学校。由学校后勤部门统一负责食材采购,从源头确保15元餐标全部用于食材与调料。此举不仅能阻断企业赚取食材差价的渠道,更需配合前述合理利润保障机制,避免企业因无利可图而降低服务质量。
唯有从制度上进行变改变,上海学生餐品质才能与国际大都市定位真正匹配。届时,家长付的餐费将全部转化为新鲜优质的食材,餐饮企业通过规范服务获取合理利润,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学生餐盘里的每一口食物,才能真正承载起家长们的期待,成为名副其实的"放心餐"和"营养餐",上海学生餐的质量提升能跳出"事件驱动"的短期整改,实现真正的长效治理与品质飞跃。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