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江津塘河镇硐寨村:驻村工作队以“数字足迹”绘就乡村振兴民情地图

0
分享至

“导航直达门口,老乡家新修的鸡舍、孩子上学的学校都记在‘图’上,下次走访就能精准聊起他们的需求。”在江津区塘河镇硐寨村,驻村工作队用手机里的“数字地图”替代传统台账,500余户重点群众信息实现“定位可寻、数据可查、需求可溯”,不仅破解了“找路难、记情难”的基层工作痛点,更以科技赋能打通了精准帮扶的“最后一公里”,让乡村振兴的“实干之路”越走越宽。

数字化破解走访难题

2025年初,新轮换的驻村工作队初到硐寨村,面对山高路远、农户分散的现状,常因“找不准门、记不清事”影响走访效率。

“纸质档案信息静态,老乡家种了新品种、换了务工地点,更新不及时就会脱节。”第一书记袁英俊带领队员创新思路,将高德地图定位功能升级为“民情数据库”——每走访一户,实时标记地理位置,同步录入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收入来源、困难诉求等12项核心信息,并拍摄住房、产业、人居环境等现场照片附于定位点。

“现在打开地图,脱贫户赵方明家的羊圈扩建进度、监测户董家芳的医疗报销难题,都像‘电子档案’一样清晰。”队员刁胜伦展示地图界面时介绍。

截至目前,工作队已完成全村脱贫户、低保户等重点群体500余户走访建档,形成一张覆盖全域的“乡村振兴民情地图”,实现“导航即走访、定位即档案”的动态管理模式。

数据赋能精准帮扶

“古大叔,您上次说想扩大养鸡规模,鸡苗选购和防疫技术我们联系了镇农技站。”在双福社村民古和祥家,队员陈翔宇开门见山的对话让老人倍感亲切。

这源于“数字地图”构建的“记忆锚点”——通过反复查看定位点备注的家庭细节,队员们能精准记住村民的产业规划、子女就学等“小事”,让走访从“程序性问候”变为“个性化关怀”。


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集体销售农产品。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数字化工具更让帮扶决策有了“数据支撑”。工作队通过分析地图信息发现,五燕社、杜家嘴社12户农户均有中药材种植意愿,遂联合镇农业服务中心开展“黄精种植技术专场培训”,协调种子企业上门对接;针对大竹林社入户道路破损集中的问题,推动落实20万元财政资金优先修缮。

“以前帮扶靠‘经验判断’,现在看地图聚类分析,资源往哪投、政策怎么给,一目了然。”袁英俊说,今年以来,依托地图数据已精准落实产业帮扶项目7个,解决群众诉求43件。

小地图连起干群深情

“这些年轻人比亲戚还上心!”家住桂庄社的低保户董家芳翻出手机里工作队帮忙拍摄的住房改造照片,感慨道。驻村工作队将村民的“急难愁盼”标注为地图上的“红色提醒”,定期回访销号,今年已帮助23户村民解决住房安全、饮水保障等问题。

在近期塘河镇乡村振兴工作抽查中,硐寨村群众满意度达98%,抽查组评价其“用数字足迹走出了民情温度”。

如今,这张“数字地图”已成为硐寨村驻村工作的“标配工具”。队员们驾车穿梭山间时,导航指向的不仅是农户家门,更是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连心路”。

“数字化是手段,为民才是初心。”袁英俊说,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完善地图功能,新增产业发展、政策补贴等模块,让“小地图”释放乡村振兴“大能量”。

从“走村入户记笔记”到“定位建档云管理”,硐寨村驻村工作队以数字化创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用“精准数据”支撑“精细服务”,彰显了新时代驻村干部“脚上有泥、心中有民”的务实作风。这份用“数字足迹”丈量出的“民情地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作战图”,更是干群同心的“暖心账”。(陈翔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6175文章数 20078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