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肝癌已经不再被称为“癌王”,但仍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著称。其中,肝癌发生转移是肝癌死亡的相关因素之一。今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孟志强向公众科普关于肝癌转移的常见误区。
![]()
图片来源:千图网
误区一
活检穿刺会导致转移
大部分癌症的确诊都需要活检穿刺,很多人担心肿瘤细胞可能沿着穿刺孔道种植转移。
从理论上讲,对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针刺、切除、取活组织或其他检查,以及麻醉药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挤压等,都可能造成癌细胞脱落和扩散、转移。
但是临床上这种概率是极低的。随着穿刺技术的发展,目前所用的穿刺针大多有套管等防护设计,分内外两层结构:当穿刺针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停下来按一下手柄,将带有凹槽的针芯弹出,扎入肿瘤;再按一下手柄,针芯就会回缩到套管内。这个外壳就是一个保护通道,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即使存在肿瘤细胞的外漏,也不意味着会形成转移癌。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约有50%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恶性肿瘤细胞。癌细胞虽然可以进入血液,但难以在血中存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杀死或杀伤。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漏网的癌细胞才会在机体某些部位“落户”,从而生长为转移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再者,穿刺活检之后会进行常规治疗,肿瘤扩散转移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抵消的。
在所有检查中,包括穿刺活检在内的病理活检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肿瘤放着不管更容易发生转移,承担一点点风险,及早进行治疗,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误区二
手术切除了就不会转移
手术切除后,依然存在转移风险。这是因为在少数情况下,恶性肿瘤形成之初,肿瘤的转移就已经开始,只是这样的转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见瘤体的“隐形转移”。这种隐形转移并不一定会形成转移灶,因为癌细胞可能在转移途中就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干掉”。
但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当肿瘤细胞转移的部位发展成适宜肿瘤生长的环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慢慢长出我们看得见的转移性肿瘤。正因如此,才会有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就是手术后进行一段时间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杀死身体里可能存在的转移肿瘤细胞,避免日后出现复发转移病灶。同时,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及早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误区三
疼痛就是转移
虽然肿瘤转移刺激人体后,会发出“疼痛”的早期信号,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着转移。
癌症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为肿瘤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因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还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胸部术后肋间神经痛、腰椎术后腰背痛等。
一般来说,遵医嘱按时复查,已经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稳定,如果发生转移可以第一时间查出来。
医生提醒,转移虽可怕,“误区”更凶猛。大家要注意甄别、积极向专业医护人员求证,以防因此耽搁了病情。
记者:吴会雄
通讯员:王广兆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