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赋能长生存,恩扎卢胺助力晚期前列腺癌全程管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疾病谱的变化对临床诊疗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全程规范管理,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在前列腺癌的诊疗过程中,早期筛查与及时诊断不仅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全病程管理的起点。在这一背景下,外科手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而逐渐成为主流;术中导航技术如荧光显像和PSMA-PET/MRI融合应用,实现了肿瘤边界的精准定位与切除;同时,多种入路方式协同发展,为改善术后早期尿控和肿瘤控制效果提供了更多选择。其中,经膀胱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凭借独特的解剖视角与精细化操作,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根治性切除,还在保留盆底解剖结构、降低尿控障碍与性功能损伤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对于早期患者而言,这一术式在功能保护与肿瘤根治之间实现了更佳平衡,拓展了治疗的新选择。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转移阶段,错失手术根治机会。对于此类患者,系统治疗成为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核心策略。其中,恩扎卢胺作为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已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阶段获批适应症,并在多项关键临床研究中证实可显著延长生存、控制疾病进展,从而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带来切实而持久的临床获益。
值此契机,医学界特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成教授,深入解读经膀胱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优势及其在早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包括术式选择、术中精细操作及功能保护策略。同时,张教授将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分享恩扎卢胺在转移性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中的临床经验,包括mHSPC及CRPC阶段的治疗方案优化、疗效监测及不良反应管理。通过对手术与系统治疗的综合解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诊疗参考,助力推动前列腺癌从早期发现到全程规范管理的水平提升。
精准筛诊,防控并举:前列腺癌临床诊疗闭环的优化策略
张成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前列腺癌发病比较隐匿,往往具有较长的“窗口期”,从可检测阶段到威胁生命的进展需要数年,因此“早筛—早诊”对改善结局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核心的筛查工具联合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及风险评估,可以在无症状阶段识别高危个体,显著降低晚期就诊比例,为积极监测或局限期行根治手术治疗争取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由于我国人群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医疗资源不均匀以及就诊路径不畅通等现实情况,单纯依赖“全面普筛”并不适合国情,更需要基于家族史、年龄、基线PSA水平等因素开展风险适应型早筛,以兼顾临床获益与医疗成本效益。
然而,从研究和临床实践来看,推动前列腺癌早期发现仍面临诸多挑战。张成教授进一步指出,首先,在目标人群定义与知情决策方面,基层医生对筛查起始年龄、复查间隔及转诊时机的认知存在不一致,患者对筛查可能带来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风险了解不足。其次,影像和病理的判读一致性有待提升,部分中心存在活检延迟、报告周期长等问题。同时,部分高价值筛查手段在基层和中小城市的可及性仍有限,需要通过合理分层和资源整合来优化应用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改进方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在体检中心和基层门诊推广标准化的筛查路径,明确不同风险人群的筛查起始年龄与复查频率,并通过简明的知情决策表帮助患者理解筛查获益与风险。其次,应推动“PSA初筛+多指标二级评估+mpMRI→靶向活检”的两级筛查路径,在减少不必要系统活检的同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第三,要加强影像与病理的区域性质控,推广统一的报告模板和培训机制,并在条件成熟的中心探索AI辅助判读以提升一致性。同时,应建立快速转诊和多学科协作通道,缩短患者从异常发现到确诊治疗的等待时间,并规范积极监测方案,避免低风险患者被过度治疗。
总的来说,我国前列腺癌的早筛、早诊不仅仅是更早做PSA,而是以风险分层为核心,构建涵盖PSA检测、影像学评估、靶向活检与积极监测的完整体系。只有通过标准化流程、知情决策和数据闭环,才能真正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少过度”,在控制疾病负担的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功能保留与快速康复:经膀胱入路RARP的革新优势
张成教授表示,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实现肿瘤学控制,同时也强调功能学结局的最大化,包括术后尿控、勃起功能的恢复、切缘阳性率的降低以及并发症的减少。随着机器人辅助技术的普及,手术入路不断演进,目前已有五种报道较多的方式:经典的阿芙罗狄蒂面纱保留神经的前入路RARP(前方入路),因解剖标志清晰、操作空间充足,在经腹腔及腹膜外手术中最为常用;保留耻骨后间隙的后入路RARP,在随机对照研究中证实能促进尿控早期恢复;以及经会阴入路、经侧入路和经膀胱入路RARP。
经膀胱入路的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最早由Desai教授于2008年在尸体实验中完成,证实其可行性。2013年,中山大学三附院高新教授首次在临床上完成腹腔镜经膀胱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并报道了令人鼓舞的控瘤、控尿及性功能保留效果。2018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共先教授、傅斌教授以及张成教授率先在全球开展了机器人经膀胱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1]。随后于 2019年进一步实现了单孔操作,标志着该技术从多孔向单孔的微创跨越。张成教授进一步指出该术式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一,不需游离膀胱,最大程度保护前列腺周围组织,从而有利于尿控与神经功能的保存;其二,手术在膀胱腔内完成,避免进入腹腔,减少对腹腔脏器的干扰;其三,患者无需采取过度头低脚高位,降低体位相关并发症;其四,术后无需放置引流管,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其五,功能恢复效果显著,数据显示术后拔除尿管即刻尿控率达91.4%,两周后达到100%,且三个月未见尿漏或狭窄;性功能方面,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该术式在术野暴露与学习曲线上也显示出明显优势。
正因为经膀胱入路RARP在微创性、功能保留及术后快速康复等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其临床应用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科学选择适应人群,以最大化手术获益并降低风险。不同患者的肿瘤学特征、前列腺体积、盆腔淋巴结状态及尖部累及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手术的可行性与疗效。因此,在应用该术式时,精准的患者选择与风险分层成为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临床实践表明,经膀胱入路RARP更适用于低危及部分有利的中危患者,尤其是PSA<20 ng/mL、Gleason评分≤7且分期为cT1–T2者。由于该入路不便于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因此若存在明确PLND指征,则不宜采用此路径。此外,中小体积腺体(<80 mL)是理想人群,在有限膀胱腔内空间中更利于解剖分离和术野暴露;对于巨大腺体或明显中叶肥大的患者,尽管术中可直视输尿管口与中叶关系以避免损伤,但总体难度和风险均更高。另一方面,手术切缘阳性多集中在尖部,因此术前MRI应重点评估尖部与外括约肌-尿道复合体关系。若影像提示尖部广泛受累或存在包膜外侵犯,则应谨慎选择此入路。综上,经膀胱入路RARP目前的最佳获益人群应定位于低危或有利中危、腺体体积中小、尖部负荷不高、且无需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这类患者不仅能够最大化肿瘤学与功能学双重结局,也能享受快速康复与低并发症风险的优势。
强效、简便、可及:恩扎卢胺护航晚期前列腺癌全程管理
张成教授指出,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因此系统性治疗在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核心意义。近年来,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SI)在晚期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中展现出多方面的独特优势,主要包括CYP17抑制剂和AR受体抑制剂。其中,以恩扎卢胺为代表的AR受体抑制剂适应证覆盖广泛,已获批用于mHSPC及CRP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管理。
多项国际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如ENZAMET和ARCHES,均证实恩扎卢胺能够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和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同时延缓疾病进展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示出明确且持续的生存获益。ARCHES研究[2]作为恩扎卢胺获FDA批准的重要依据,今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进一步公布了5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中位随访61.4个月时,恩扎卢胺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组的总生存期尚未达到,中位死亡风险降低30%,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此外,无论患者肿瘤负荷高低,恩扎卢胺联合ADT均带来了显著生存获益,高瘤负荷患者5年绝对生存率提高13%,低瘤负荷患者提高9%。同期公布的ENZAMET研究8年随访结果显示[3],中位随访98个月时,恩扎卢胺组中位总生存期达95个月,相比一代抗雄激素药物延长26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7%。这一长期随访数据为恩扎卢胺在mHSPC阶段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持。
作为首个口服新型ARSI,恩扎卢胺单药口服给药方式简便,不仅提高患者依从性,也减轻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压力。综合而言,恩扎卢胺凭借在不同疾病阶段的稳定疗效、良好的耐受性及便利的给药方式,已成为晚期前列腺癌全程管理的重要基石,为患者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恩扎卢胺已覆盖mHSPC、nmCRPC和mCRPC三大关键阶段,其治疗方案也已纳入医保目录。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恩扎卢胺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重要价值愈加明确,同时也为未来优化治疗策略和拓展适应症提供了坚实基础。
专家简历
![]()
张成 教授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科副主任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赣江新区医院 党总支委员 副院长 大外科主任
江西省泌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常务副主任
中国肿瘤器官保护联盟尿路上皮癌保器官保功能联盟 共同主席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 全国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 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 全国青年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江西省泌尿外科专科医联体 理事兼副秘书长
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分会 委员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分会青年专委会 常务委员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委会 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县级医院人才培训计划 培训导师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华佗工程” 培训导师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主刀医师
江西省科技专家库专家、科普专家库专家,山东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机器人外科学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参与和主持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级教改项目等十余项,发表SCI、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担任副主编和编委编著论者 8 部,省教学成果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院优秀新技术特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4项
参考文献:
[1] Zhou X, Fu B, Zhang C, et al. Transvesical 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itial experience and surgical outcomes[J]. BJU international, 2020, 126(2): 300-308.
[2] Andrew J. Armstrong,ARCHES: 5-year follow-up overall survival (OS) analysis of enzalutamide (ENZA) plus 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 (ADT) in patients (pts) with 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mHSPC). 2025ASCO. Abstract# 5005.
[3] Zhang AY,et al. 8-year outcomes of enzalutamide (ENZA) versus a non-steroidal anti androgen (NSAA) for 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ENZAMET; ANZUP 1304).2025ASCO. Abstract.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