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11月10日电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妇科团队为一名伴有外伤后骨盆畸形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成功实施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借助手术机器人系统,团队突破了传统手术的“视野盲区和操作盲区”,为更多疑难病例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40年骨盆畸形遇上妇科恶性肿瘤
58岁的黄洁(化名)近期因身体不适前往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妇科就诊,病理结果确诊其为“子宫内膜癌”,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然而,一个埋藏了40年的隐患为这次手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黄洁曾因车祸导致左侧骨盆骨折,遗留下了骨盆畸形。这处陈年旧伤使得她的盆腔结构严重异常,骨盆塌陷完全遮挡了子宫左侧手术区域。不管是开腹手术还是普通腹腔镜手术,手术器械都无法灵活转弯到达骨盆塌陷区,使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几乎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
面对复杂的病情,该院妇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唐均英带领团队经过深入讨论和精准评估,最终决定为黄洁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
![]()
唐均英在手术机器人系统前准备进行操作。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供图
b
术中,手术机器人系统配备的高清3D立体视野摄像头将手术区域放大10倍以上,为精准切除提供了“导航地图”,让原本被遮挡的病灶区域一目了然。随后,唐均英操纵机械臂,在患者狭小的盆腔空间内灵活操作。据了解,机械臂拥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既能上下摆动、左右旋转,又能前后伸缩、多角度翻转等,可实现540度全方位旋转,其灵活性大大超越人类手腕。
![]()
医疗团队在手术中进行配合。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供图
唐均英解释道:“手术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是攻克本次手术难题的核心所在。在骨盆畸形造成的深部狭小空间里,它们也可以‘拐弯抹角’,轻松到达手术部位。”
唐均英还提到,相较于传统腹腔镜手术,手术机器人系统展现出显著优势。传统腹腔镜器械如同“筷子”般进行直上直下操作,但面对复杂解剖结构容易操作受限。而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机械臂不仅能深入狭小空间,还能自动过滤医生手部的生理性震颤,在分离重要血管、清扫淋巴结等精细操作中大幅提升了手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经过团队默契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黄洁恢复迅速,身体各项指标均保持良好,5天后便顺利出院。
手术机器人拓展微创手术“安全边界”
作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妇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唐均英致力于“拥抱科技”,她认为:“手术机器人不仅扩大了手术的适应症,还拓展了微创手术的安全边界。”在处理盆腔严重粘连、解剖结构异常等复杂情况时,手术机器人系统为更多既往被认为处于微创手术“禁区”的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
唐均英提醒,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异常子宫出血是其主要症状,尤其对于绝经后妇女,一旦出现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专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胡虹、施懿、陈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