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宋·曾几《大暑》
三伏才启,赤日已赫赫。天地似一座巨大的鼎镬,行人如粒粒跳动的炒豆。古人如何度此长夏?
“书案南窗下,古鼎一炉香。”
他们把暑气关进小院,以静制动。
案头摊一卷《山海经》,随手翻到“员峤之山,多大蛇,多白玉”,便觉凉意暗生;
炉内燃一丸“龙涎”,轻烟袅袅,似一条小青龙,把灼热一点点吞掉。
暑极生静,静极生凉——这是古人的“空调房”。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若嫌室内局促,便去林间。
杭州九溪十八涧,水从石罅里渗出,一路叮咚。
赤脚踏进溪水,冰凉像一条滑鱼,顺着脚踝往上钻;
头顶是密不透光的竹穹,蝉声如雨,竹叶筛下碎金似的光斑。
掬一捧水拍在脸上,暑气“嗤啦”一声化雾。
此刻,再热的尘世,也被挡在了林子外。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唐·白居易《销暑》
若再讲究些,便学白居易的“销暑三件套”:
冷淘(过水凉面)一碗,芝麻酱、蒜泥、黄瓜丝,拌得风生水响;
瓷枕一方,北宋影青,枕面刻着双鱼,躺下去,像睡在半潭清水里;
荷露一盏,清晨收集荷叶心水珠,滚水煮茶,入口有淡淡的绿钱香。
一碗、一枕、一盏,便可把三伏过成一首五言绝句。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后蜀·花蕊夫人《宫词》
最奢侈的,是南宋临安的“冰厨”。
《武林旧事》载:
“禁中三伏日,以金银盆,倾冰雪,置荔枝、蜜渍瓜果于其上。”
冰盆置榻侧,宫女轻摇罗扇,雪气挟着果香四散,连帐幔都浸得凉丝丝。
今人虽无冰厨,却可偷师一二:
前天冻好一碟荔枝,今早覆以玫瑰酱,午后剥一颗,冰碴子混着花香炸开,足以安慰整个苦夏。
“人生几何夏与冬,莫遣俗累撄心胸。”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三伏,宜“藏”。
藏不是躲,是把锋芒收一收,把脚步缓一缓。
藏进一本旧书,藏进一截溪流,藏进一碗冰镇酸梅汤。
把日子折叠,折成一把团扇,轻轻摇,摇碎一地暑气。
待出伏,天地澄明,再伸个懒腰,把积攒的清凉,全数还给秋风。
蝉声如雷,荷叶如舟。
愿你此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却有冰盏、荷风、旧书相伴。
三伏安康,清凉自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