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创客公社产研组
80后新校长到任仅37天,苏州大学接连迎来了包括省长许昆林和5位设区市副市长、1位直辖市副区长在内的各级领导密集调研。
这样的频率和规格,在国内高校圈并不多见。
聚光灯的中心,显然是苏州大学的这位新任校长——张桥。
1982年出生的张桥,是全国211高校中目前唯一的“80后”掌门人——年轻、海归、学者出身,又曾历任昆山市副市长、苏州市副市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等重要职务。
![]()
没有漫长岁月的熬资历,也非传统“从教授到校长” 的常规路径,43岁便晋升为正厅级领导干部的张桥,年富力强之余,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兼具国际视野、科研实力和行政经验的“跨界者”。
而今,他履新苏州大学不到40天,却已然成为地方政界高频互动的对象,也带动苏州大学迅速成为苏、沪、镇三地副市长/副区长密集调研的“交汇点”。
在这位年轻校长的带领下,苏州大学正在快速“破圈”。而张桥履新的开局之热,不仅为高校治理者树立了新的形象标杆,也对外界展示着苏州大学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年轻的视角,撬动区域创新发展、激发协同效应。

上任37天,80后最年轻校长
给苏大带来了什么?
根据公开报道统计,自6月9日张桥履新苏州大学以来,仅37天内,先后有多位重要领导,密集到访苏州大学开展调研。这样的密度,在江苏乃至全国高校中也是较为少见的。
笔者梳理时间线如下:
近期苏州大学调研活动梳理

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
6月30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到苏州大学讲授思政课并调研,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并到莘园学生食堂,亲切地与学生排队打饭、共进午餐;
苏州市副市长查颖冬
7月2日,苏州市副市长查颖冬调研苏州大学,希望“双方能提前布局、主动作为,建立校地常态化合作机制”,强调“推动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共绘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发展新篇章”;
镇江市副市长尹卫民
7月4日,镇江市副市长尹卫民调研苏州大学,期待“双方能精准对接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协同,为镇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G60联席办主任刘福升
7月4日,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G60联席办主任刘福升调研苏州大学,希望“以务实的举措合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走深走实,助力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苏州市副市长季晶
7月5日,苏州市副市长季晶调研苏州大学,表示“苏州市将全力以赴支持苏大建设发展,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助力苏州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
7月7日,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调研苏州大学,表示“苏州市将全力支持苏州大学的发展建设,助力学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开校门,积极探索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
苏州市副市长施嘉泓
7月15日,苏州市副市长施嘉泓调研苏州大学,表示“苏州市委、市政府将始终与苏州大学携手并肩、同向同行,全力以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撑”。
而这一切,发生在张桥上任仅37天内。
把七场调研的发言摆在一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两大核心主题:科研与产业协同发展、支持苏州大学提升能级,为苏州大学发展建设释放出浓浓的利好信号。
首先,张桥出任苏州大学校长引发广泛关注的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学者型官员履历,紧密联结着高校科研与地方产业发展。六位副市长/副区长频频登门,我们能明显看出地方政府,尤其是苏州市政府,也在快速适应并积极对接这位新校长的节奏,期待发挥苏州大学助力地方科研成果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作用。

最鲜明的例证便是,6位副市长/副区长中,至少有3位公开调研了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这是苏州产学研融合成果最丰硕的学院之一。值得一提的是,7月10日,苏州大学校长张桥还专门向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等领导介绍苏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苏大维格校企合作成果。
另一个重磅信号,则落在了“进一步提升苏州大学能级”上。这事关苏州大学的前途命运,也是无数苏大人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和深切期盼。6月30日,省长许昆林在发言中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此后,至少3位苏州副市长在调研座谈中明确表态,“全力支持苏州大学发展建设”。而张桥也曾明确表示,“期待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将苏大建设成为与苏州城市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双一流’高校”。
短短1个多月以来,苏州大学的发展活力正肉眼可见地快速提升。可以说,张桥履新苏大背后,不仅是他个人的晋升,更是苏大深化产学研融合工作,提升发展能级的一次绝佳契机。

高校,正在成为
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格局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各地纷纷意识到“高校红利,正在替代土地红利成为地方发展的新核心资源”。
张桥上任月余,6位副市长/副区长“排队”调研,除了为苏大“站台”,更重要的是为各自城市“卡位”。显然,一场针对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高校”的新地方竞争正在悄然展开。
高校,也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一、“科研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苏州被誉为“制造业大市”,在GDP总量上稳居全国城市前十,而且是前十中唯一的普通地级市。但随着传统要素红利逐渐消退,苏州也面临新的发展命题:从“制造”向“智造”、从“跟跑”向“领跑”转型,必须要有更强的“科技策源能力”。
![]()
高校就是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和“孵化器”。苏州大学恰恰具备这样的条件。近五年,苏大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0余项。其中2024年有338个,数量刷新历史纪录,资助直接经费17662万元;苏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6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2个稳居前1‰;苏大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4个国家级科创平台......
二、“人才争夺战”就是“城市生存战”
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变量,不再是资金、土地,而是人才和技术。
而高校,尤其是“本地高校”,就是城市留才、引才、育才的根基。
苏州大学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81人,硕士生14870人,博士生2019人,留学生1064人,是本地高素质青年最主要的人才供给地之一。如果这批人毕业即离开,那么对地方来说等同于“净流出”;如果能留下来创业、就业、科研,就可能转化为“增长因子”。
苏州的行动表明,地方不再是“等待人才”,而是主动围绕高校,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才生态。而高校则成为地方参与人才竞争的“源头引擎”。
三、高校和地方:不是“支持与被支持”,而是“双向奔赴”
张桥履新苏州大学以来,外界能感知到的最明显变化之一,是“校地关系”的全面重构。
传统上,我国大学在管理体系上主要分教育部直属、省属高校两大类,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支持”。而现在,高校主动嵌入地方战略,地方政府主动对接高校资源,双方形成“共同体”关系。
苏州市和苏州大学的“名城名校融合”程度之高,在国内少见,尤其是张桥担任苏州大学校长之后。
实际上,2014年海外深造归国的张桥,便加盟苏州大学;2020-2025年间,张桥转入政府体系,历任昆山市副市长、苏州市副市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直接参与省、市级产业政策制定,真正实现了学术殿堂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完美融合。
如今,张桥再次回到苏州大学并担任校长,竭力推动苏州与苏大的产教融合,这无疑是城市和高校“双向奔赴”的最鲜活案例。
![]()
回顾张桥到任的1个多月,苏大用一场“市长级”调研潮证明: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高校已从“城市配套”升级为“城市引擎”。
苏州、上海、镇江的主动抢位对接背后,显示出中国城市竞争逻辑的深刻变化:谁能真正用好高校、用活高校,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竞赛中抢占先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苏州大学这样的“地方顶级高校”,无疑是最值得下注的“新引擎”。
而80后张桥这样懂科研和产业的校长,更是一座城市打通未来产业的关键“接口”。
本文素材来源:
苏州大学:《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到苏州大学讲授思政课》、《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来校调研》,苏州大学官网及创客公社往期报道。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报丨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