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的全军大授衔,是新中国成立后,乃至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首次正式授衔,一批为共和国缔造立下功勋的将领被授予了同本人革命资历、贡献相当的将帅军衔。
纵观此前解放战争时期的各大野战军王牌军,其首任军长大都被授予上将军衔。如四野的第38、39和40军首任军长李天佑、刘震和韩先楚,三野第20、27军的叶飞、许世友,以及一野第1军的贺炳炎等人,均是排名靠前的上将军衔。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二野头等军之一的第12军,却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中罕见的未出一名上将。
要知道,12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刘邓大军中攻坚克难的头等主力,一直被刘伯承元帅视作“心头肉”,而12军军长,正是因作战勇猛而被冠以“王疯子”之称的虎将王近山。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大都对嫉恶如仇、胆大心细的主人公李云龙记忆犹新,尤其是他那句“逢敌必亮剑”更是让人听的心潮澎湃。
其实,作为李云龙原型之一的王近山,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亚于对方。
12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这支部队的基础是太行军区六分区机关以及直属队,之后陆续吸收了韦杰、石志本、秦基伟和向守志等支队后整编而成,下辖16、17、18三个旅,共计1.3万人。
1946年7月,王近山和杜义德分别就任6纵司令员和政委。一个是出了名的“逢敌必亮剑”的猛将,一个是兼具战斗精神和政工能力的虎将,在刘伯承看来,二人是当之无愧的“文武双全”组合。
除了两位主官外,6纵下属的三个旅长也都是精兵强将,尤太忠代理16旅旅长,李德生任17旅旅长,肖永银任18旅旅长,可谓是人才济济,将星如云。
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后,6纵很快也迎来了一展身手的机会。1946年9月初,国军在参谋总长陈诚和郑州绥署主任刘峙的部署下,动用30万人马,兵分两路进犯晋冀鲁豫军区。
此时的刘邓大军满打满算不过5万人,正面硬拼肯定不可行,只能先设法歼敌一路。随即,刘伯承将打击目标放在了孤军深入的整编第3师身上。
整编第3师曾在抗战时期参加过滇缅公路的对日作战,1.4万人的部队属于半美械装备。早在中原突围时,第3师就凭借战车快速突进的方式给我军后卫部队造成了较大损失,虽非国军五大主力,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
由谁来打头阵,刘伯承也拿不准。毕竟这场硬仗打不好,部队可能就会散架。战前会议上,正当众将陷入沉默之时,王近山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请战:
讲到动情处,王近山当场向刘、邓二人立下了“军令状”:
此言一出,刘伯承也为之动容,当即支持同意了王近山的想法。
9月7日,6纵第18旅冒雨向大杨湖一带敌人阵地发起猛攻。至天亮时分,敌59团2个营全部被歼,而我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伤亡。好在6纵虽然装备不济,但前赴后继地集体冲锋刺杀,最终让整编第3师全军覆没,师长赵锡田也成了俘虏。
此战过后,异军突起的6纵一跃成为中原野战军的头等主力纵队,每逢恶战,6纵必一马当先。
1947年夏天的挺进大别山战斗中,王近山率6纵一马当先,担负起最为艰险的先锋任务,与刘邓一同留在汝河北岸作战。
此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形势千钧一发,空前危急。因病暂离指挥岗位的王近山,将6纵指挥棒交到了杜义德手中,而后,18旅在前、16旅断后,掩护全军杀出一条血路,顺利渡河。
多年后,当时任16旅旅长的尤太忠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难掩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不仅如此,在老蒋这边的官方档案中,也对中原野战军6纵有着极高的评价,称该纵队“长于攻坚,指挥以及纪律均佳,共军称之为主力纵队”。
1948年夏季的襄樊战役中,伤愈归队的王近山指挥6纵在短时间内攻破襄阳天险,歼敌两万,俘虏了守将康泽、郭勋祺等人,被朱老总形象评价为“小型模范战役”。
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中,王近山和杜义德的6纵依然担负着中原野战军的主攻任务。面对美械装备的黄维兵团,6纵与华野7纵强强联合,在大王庄与敌军展开反复厮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最终赢得了战场的胜利。
只不过,有着“一将功成万骨枯”强烈感受的王近山却并没有大捷后的喜悦,这场战役胜利背后的代价是包括6纵在内的众多战士们的流血和牺牲。
三大战役过后,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王近山就任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12军军长、政委,杜义德则被调往第10军任军长。肖永银任1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原16、17、18三个旅分别改称34师、35师和36师,师长分别为尤太忠、李德生和邢荣杰。
之后,12军陆续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在完成西南剿匪任务后,又随即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时,王近山命李德生带领12军火线驰援,最终大获全胜。
如今提及上甘岭战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秦基伟的15军,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奠定战役最终胜利的“定海神针”恰是李德生率领的12军。
朝鲜战争结束后,12军众将领也陆续回国并被调往全国各处任职。
王近山先后在山东军区和北京军区任职副司令员,而后又任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等职;杜义德则转向海军,历任解放军海军副政委、海军第二政委,改革开放后又担任过兰州军区司令员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王近山最信任的部将李德生,成为12军众将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从1969年开始,他先后担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等职。还在1973年8月30日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副主席。
尤太忠则先后在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区、成都军区和广州军区任职,始终处在大军区司令员级别的岗位上;肖永银则历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和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时,王近山和杜义德都被授予中将军衔,而肖永银、李德生和尤太忠则被授予少将军衔,一个上将都没有。不过,1988年恢复军衔之时,尤太忠和李德生都荣膺上将军衔,也算是弥补了12军的“历史遗憾”。
但相比这些而言,更让人感动的是12军诸将领之间牢固不破的情谊。王近山因个人问题而被下放农场后,老部下尤太忠找到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请他代为向毛主席申请安排王近山复出工作。
最终,王近山被重新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抵达南京任职时,三位军职干部——尤太忠、肖永银和吴士宏亲自来到火车站迎接。
1974年初,李德生有意无意地在邓公面前提及王近山的境遇。他先是回忆起在六纵的岁月,而后又聊到了当年精彩的定陶战役。听出弦外之音的邓公大为感慨:
随后,在他的关怀下,王近山被安排为全国政协常委。1978年5月,63岁的王近山因病逝世,悲痛万分的肖永银亲自为王近山撰写了一篇悼词,将他生前担任的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副”字划掉了。改动后的悼词传到邓公办公室不久,新的指示便很快传达到南京军区:
看似是一个细微改动,却显得不同寻常,王近山葬礼的规格立时从正军级调整为大军区正职。
如今,12军的众将虽皆已作古,但其牢固的情谊和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却依旧显得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