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6年6月29日下午,大别山深处,一封电报送到了张体学和吴诚忠手里。
电文不长,内容却沉重得几乎压垮人心:部队必须停止撤退,继续留在敌后,牵制敌军,为其他主力部队创造突围机会。
那天,张体学看完电报,没说话。
屋里一片安静。
风从山口吹进来,带着林间的湿气。
他抽了一根烟,慢慢吐出来。
最后只是说了一句:“看来,还得打。
说起来,这支部队的任务从一开始就不轻松。
鄂东独立第二旅,6000多人,在中原突围战役中被安排留下当“掩护队”。
任务很明确——打掩护,拖住对方,给大部队赢得撤退时间。
说白了,就是当靶子。
那时候,中原形势已经很紧张。
抗战刚结束不久,国共两党表面上还在谈判,实际上冲突早已暗流涌动。
蒋介石早就安排好了部署,几十万大军将中原解放区围得水泄不通。
而中共方面,李先念手上只有五万多人,还被困在大别山一带,局势极其危险。
李先念清楚,想全身而退,光靠硬拼肯定不行。
于是决定用“瞒天过海”的法子。
简单说,就是把独二旅留下,假扮司令部,拖住美蒋观察组和敌军的注意力,让主力悄悄撤出去。
张体学当时是政委,吴诚忠任旅长。
两人接到命令时,没多说什么,只是把指挥部搬进了军区司令部,又逐步替换掉原来司令部的士兵。
每天照常训练,照常升旗,甚至办了一场文艺汇演,还请来了美蒋的观察员。
那天晚上,张体学穿着整齐的军装,坐在台下,和他们寒暄,还笑着说:“战士们也要放松一下嘛。”谁能想到,那场演出背后,是一场大规模军事突围的序幕。
三天后,李先念的主力部队成功穿越平汉铁路,突出了包围圈。
张体学和吴诚忠收到电报,知道任务完成了一半,是时候撤退了。
可撤退哪有那么容易?
6000人,要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包围中突出去,几乎是硬碰硬。
张体学和吴诚忠商量了一夜,决定兵分三路,从不同方向突围,尽量分散敌军的注意力。
第一路是旅部和第四团,第二路是第五团,第三路是第六团。
分开突击,目标是在包围圈外会合。
那几天,大别山下枪声不断。
敌军反应极快,调兵封锁各个出口。
独二旅打得很苦,部队不断有人牺牲。
可谁都没退缩,没人掉队。
张体学在前线来回奔跑,嗓子喊哑了,衣服湿透了,还是咬着牙指挥。
等到三路人马终于在外围集合,时间已经过了两个星期。
人虽然伤得不轻,但突围算是成功了。
大家正准备往苏皖根据地转移,结果,就收到了那封电报。
继续留在原地,牵制敌军。
张体学那天一句话没说,拿起地图又开始标点。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也知道自己这支队伍,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于是,他们又折返回大别山。
没有补给,也没有援兵,敌人数量还是几十倍。
他们只能靠山林打游击,用地形躲避包围,用小股部队发动袭扰。
张体学带着剩下的兵,一次次伏击敌人,打了就跑。
吴诚忠则分散小队,转移阵地,一边打,一边生存。
那时候的战斗,已经不再是“打胜仗”,而是“别死太快”。
有一次,张体学和几名战士埋伏在山窝里,三天三夜没点火做饭,靠干粮硬撑。
下山的时候,脚都站不稳。
他念叨了一句:“这仗,真是命换命。
最后,6000人打到只剩下100来人。
弹药几乎打光,伤员太多,已经无法再组织有效抵抗。
张体学和吴诚忠决定分头突围。
吴诚忠带着几十个人乔装成农民,从山路绕出去,最终回到安徽金寨老家。
张体学没那么幸运,他几次突围都没成功,干脆带着剩下的兵在山里组成了游击队。
再后来,国民党发现这支部队就是中共的“佯动部队”,明白自己被耍了,干脆撤了大部队。
张体学终于得以转移,绕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到了延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两人都没被忘记。
吴诚忠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体学转入地方工作,后来做到了湖北省省长。
可他们从来没在公开场合说过那段经历。
有人问起,张体学只是说:“那时候的事儿,现在想想,还真有点悬。
后来有一次,张体学去湖北一个县调研,当地干部介绍他时,用了个称呼:“那是当年大别山里打游击的张政委。”他说:“以后就别这么叫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李先念传》,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张体学回忆录编写组,《张体学回忆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共党史研究室编,《中原突围纪实》,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原突围篇》,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