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任免命令公布后,军营内部引发广泛议论。部分人公开表达质疑:“刘震、成钧两位将军长期担任空军副司令员,无论是威望积累还是中枢工作经验,都远胜马宁,为何最终选定他?”更有人对马宁的履历充满疑惑:他此前仅担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与空军司令员职位之间隔着多个层级,且左腿因战伤比右腿短4厘米,早年在陆军落下残疾,后来竟能驾驶战机——这样的任命,究竟是特殊机遇所致,还是他确实具备旁人难及的能力?
要解答这些疑问,首先要看到马宁晋升速度的罕见之处。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他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1964年跻身开国少将行列,1973年直接出任空军司令员。不到20年时间,他从校官一路升至军种最高指挥官。要知道,当时军队中将军军衔基本处于冻结状态,校官能晋升少将已属不易,马宁的晋升轨迹,在同期军官中堪称特例。
很少有人知晓,这位看似“平步青云”的司令员,早年在陆军中是靠战功一步步站稳脚跟的。马宁原名马瑞平,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改名,以此表明追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决心。刚参军时,他只是一名基层干事,经过抗日战争的淬炼,到1946年已成长为晋冀鲁豫军区6纵17旅50团参谋长。
同年陇海路战役期间,马宁奉命率领部队突袭兰封车站。面对敌军坦克的猛烈攻势,阵地上火力密集,不少战士面露难色。马宁拿起望远镜观察片刻后,果断下令“跟我上”,随即指挥士兵将手榴弹捆成集束,瞄准坦克履带缝隙投掷。经过激烈战斗,最终成功炸毁敌军11辆坦克,创下晋冀鲁豫军区单次战役缴获坦克的最高纪录——这一战后,无人再轻视这位年轻的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马宁先后四次身负重伤。金乡之战中,一颗子弹击穿他的腹部,导致肠子出现15处破损,当时医生断言“能存活已是奇迹”。后来部队挺进大别山,他的左腿又被流弹击中,警卫员与军医只能背着他躲进山洞养伤。伤势稍有好转,他便急切地寻找大部队,途中遭遇敌军,混战中不慎从山崖滚落,刚愈合的左腿再次骨折。等他终于归队时,左腿因此前治疗仓促、未能复位,已永久性缩短4厘米。即便如此,他仍坚持随部队行军作战,未曾因伤退缩。
凭借这些战功,刘邓大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后,马宁被授予“第二野战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同时担任12军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彼时若他继续留在陆军,以当时的职级,想要晋升少将难度极大,而一次偶然的阅读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50年中央军委号召陆军干部转岗空军时,马宁正处于一段短暂的休整期。一天在部队图书室,他翻到一本苏联作家鲍里斯・波列伏依的作品,书中主角马列西耶夫即便失去双腿,仍凭借毅力重返蓝天的故事,让他反复读了好几遍。合上书时,他手指还在书页边缘摩挲,心里翻来覆去就一个念头:人家连双腿都没了还能驾机保卫国家,我这左腿只是短了4厘米,咋就不能试试?眼下空军刚筹建,正是缺人的时候,我为啥不能补上这个缺?
就是带着这个念头,马宁才一次次向上级递交转岗申请,哪怕一开始因体检标准被拒,也没松过劲。最终他得偿所愿进入空军第一航校,而航校的学习时光,更让他把“不服输”的劲儿发挥到了极致——为记住飞行参数,小本子不离身,吃饭时筷子刚放下就掏出来看;腿短操作不便,就主动加练俯冲、翻滚动作,直到肌肉形成记忆;遇上技术难题,不管是年长的教官还是年轻的学员,他都拉着人家问个明白。
1952年1月毕业时,最后一轮单飞考核遇上轻微气流,马宁稳稳操控战机完成了所有规定动作,落地时跑道边的教官们都忍不住点头。这一次,他不仅每门考核都拿了全优,还是同批学员里第一个单独驾机升空的人。航校校长常乾坤后来跟人聊起马宁,总说:“这学员是真能扛,从入学到毕业,从没见他喊过一句难。我翻他的飞行日志,从头到尾没见过‘放弃’‘不行’这类词,全是咬牙坚持的记录。”
毕业后,马宁被分配到空军第20师任副师长,1954年升任该师师长,正式开启了他的空军生涯。1954至1955年,他还率部参加浙东沿海作战和一江山岛三军联合作战,在实战中检验了空军与陆军、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也正是凭借这些实打实的成绩,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他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为后续的晋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马宁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调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后,他因拒绝参与空军司令部的派系活动,先后三次遭到排挤,职务多年未能变动。没想到,这份“不妥协”在1971年后成为他的“加分项”——中央当时正着手肃清前空军司令员的不良影响,马宁因未卷入派系斗争,被视为“政治立场坚定”的合适人选。
前空军司令员被撤职后,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负责空军整训工作,并牵头成立五人领导小组处理日常事务。但李德生同时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精力有限,且空军作为重要军种,长期没有正职司令员并非长久之计。有人提议由李德生兼任空军司令员,他却予以拒绝,并主动推荐老部下马宁。
这一推荐恰好契合中央的考量,周恩来总理当时明确提出“空军司令员必须具备飞行能力”。五人领导小组成员虽资历深厚,却均无驾驶战机的经验;而具备飞行能力的军官,如张积慧等人,资历又不及马宁。加之马宁曾遭前空军司令员亲信排挤,政治立场可靠,综合来看,他成为当时最符合条件的人选。
接到任命时,马宁毫无心理准备,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仍感慨:“那一刻,仿佛遭受雷击般,大脑一片空白,思维完全停滞,根本无法相信这一任命。”尽管意外,他上任后迅速投入工作:带队巡查所有军区空军基地,全面掌握部队情况;主持歼-7战斗机定型生产,推动空军装备国产化进程;严肃整顿军纪,撤销三个作风松散的空军基地,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1975 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主持军队整顿工作,谈及空军时特别肯定:“这两年空军面貌焕然一新,马宁功不可没。” 令人意外的是,1977 年马宁却被撤职审查,直至 1984 年,组织对马宁作出 “未涉及政治问题” 的结论,按副兵团职待遇为其办理离休。1988 年 7 月,他获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0 年 12 月 3 日,马宁以89岁高龄在北京逝世。逝世前,他仍叮嘱家人:“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空军必须永远听党指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