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汽车行业恶性内卷,规范产业竞争秩序的行动,还在持续推进。近日,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再次迎来了重要部署和重磅发声。
其中,“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的部署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是开展汽车行业不健康发展的整治行动以来,首次提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这一重磅发声也被解读为,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质量管理和监测,以及加强整治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竞争的信号。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持续下降,在规模化效应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实现了从“电比油贵”到“油电同价”,再到“电比油低”的跨越,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因此迎来了强劲的增长,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终端市场的价格秩序也越来越混乱。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不仅有车企陷入了“亏钱卖车”的窘境,而且伴随着车企价格战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蔓延,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经销商也面临着价格战带来的经营挑战。
其中,在价格战的冲击下,供应商不仅被主机厂要求降价,而且通过账期的方式将价格战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商,供应商们还普遍面临着超长支付账期的难题。
根据统计,2024年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控股、奇瑞、长城等上市企业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天数)均超过了120天,部分车企的支付周期甚至超过了200天。并且,在支付模式上,一些车企通过“120天基础账期+180天商业汇票”的组合模式,更是导致供应商资金几乎全年处于冻结状态。
一边是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另一边则是账期被不断延长,供应商的财务压力在价格战的冲击下也越来越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汽车零部件采购价连年按10%-15%比例持续下降,2015年供应商净利润为9%,而2025年一季度,供应商净利润率已经下滑至3.8%。
汽车行业整体的利润率也不容乐观。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为4.3%,到了2025年一季度,这一数字进一步下滑至3.9%,远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长远来看,价格战损害的不仅仅是供应商的利益,超长的账期以及持续下滑的利润率,还很有可能为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风险和隐患。要知道,在利润率和流通资金的双重重压之下,这不仅将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发展,而且这也对零部件的生产品质和质量提出了挑战。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路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次半年渗透率超过50%,自主新能源出口也同比增长了109%至81万辆,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汽车出海,品质为先。只有守好品质和质量的底线,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因此,“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不仅是汽车行业整治行动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把关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为了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几个月来,国内车市已经打响了一连套整治“车市内卷”的组合拳。
从整治智能驾驶虚假宣传、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安全问题,到行业协会、相关部门相继发声,明确“要大力整治内卷式竞争”,再到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行业已经开始重拳出击国内车市的内卷式竞争。
而在整治行动的推动下,行业反卷自律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反卷自觉性也在不断提高。
6月份以来,围绕供应商账期长的难题,行业已有多家车企陆续响应,承诺承诺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至60天。围绕下游经销商库存压力大的挑战,部分车企也开始了去库存行动。根据乘联分会数据显示,6月乘用车行业总体库存下降了15万辆,而去年同期仅下降了2万辆。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整治车市内卷式竞争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7月份,全国车市进入阶段性销售淡季,在终端购车需求低迷的影响下,车企还需要持续加强自律,灵活应对需求不足的挑战,加强终端价格稳定性,推动消费信心的恢复。按照计划,第二批以旧换新补贴的下放周期已经确定,将于7月份正式发放。随着产业竞争秩序逐渐得到规范,新一轮汽车补贴的发放也有望进一步刺激购车需求的释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