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芸
在乘用车领域攻城略地的比亚迪,将“卷技术”的“战火”烧到了商用车市场。
9月15日,比亚迪发布第三代电动客车技术平台“e-Bus平台3.0”,喊出“推动实现‘电比油强’”的豪言壮语。据DoNews了解,e-Bus平台3.0是电动客车首个千伏平台,实现高压架构革新,是比亚迪在客车技术领域的又一突破。
同时,比亚迪推出了基于e-Bus平台3.0打造的全新电动客车C11,旨在加速道路客运电动化。
然而,正如比亚迪商用车研究院产品总监黄炽浩所言,“纯电动公交的电动化率已经接近100%,但客车的电动化率一直未突破30%,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纯电动产品在舒适、经济等方面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竞争力不够突出,不足以吸引客户置换。”
那么,比亚迪e-Bus平台3.0和全新电动客车C11有何过人之处,能够有实现“电比油强”的自信,并让消费者坚定选择?
一、“电比油强”的底气
2008年,比亚迪正式启动了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当时的市场环境,用‘难’字根本不足以形容,比许仙和白娘子在一起还要难。”比亚迪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田春龙如此形容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当时面临的困境,“没有成熟的新能源技术,没有底气的续航里程,没有配套的充电设施,社会对新能源公交车的认识更是一片空白。”
比亚迪用长期对电动化的坚守突破困局。在商用车电动化上,比亚迪投入重金做研发、招揽人才。据比亚迪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彭旺介绍,比亚迪进入新能源商用车行业17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过了140亿元,从事商用车研发的工程师超7000人,硕博比例达到了31%。
“比亚迪是唯一一家掌握‘三电一芯’新能源核心技术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长期专注于新能源商用车的企业。这份唯一不是偶然,而是从一开始就刻在骨子里的战略定力。”田春龙说道。
在持之以恒地“卷技术”之后,比亚迪的e-Bus平台历经三次迭代,e-Bus平台3.0进行了全方位颠覆性革新,突破技术平台限制,实现高压架构革新,聚焦“安全、高效、智能”三大核心领域,实现“电比油强”。
图源:DoNews摄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车行业的今天,安全是衡量车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和检验豪华的第一标准。“安全永远是最大的豪华。提到电动汽车的安全,电池安全永远是大家最关心的。”彭旺介绍道,比亚迪一直在思考怎样让电池反向赋能整车安全,最终把突破方向放在了电池与底盘的融合设计上。
e-Bus平台3.0带来了全球首创的客车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CTC)。区别于传统的CTP方案电池布置在车架上面需要被层层保护,CTC首次将动力电池与底盘骨架进行深度融合设计,将行业最薄客车专用刀片电池与底盘骨架深度集成,显著提升整车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可同时满足全球多个国家严苛的碰撞标准。
DoNews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比亚迪研发的这款行业最薄客车专用刀片电池,是客车行业尺寸最长、容量最大的刀片电池,电芯经过10根针刺既不冒烟也不起火;电池包具备10层防护,可承受50吨重卡碾压、超四倍国标挤压,通过了底部刮蹭及火烧等多项极端测试;电池包厚度只有135毫米,和一罐听装可乐的高度差不多。
图源:DoNews摄
在消费者颇为关注的运营效率方面,e-Bus平台3.0力争将能耗做到极致。平台构建了全球首个量产的客车全域1000V高压架构,驱动、充配电、空调等系统全面升级至1000V;开发全球最高的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首创客车1000V电驱桥;配合七合一多热源耦合式热管理系统,整车综合能耗最大降低18%,-15°C低温续航提升50-80km。
在智能方面,e-Bus平台3.0全新一代电子电器架构将智能化、电动化高效融合,实现底盘、驱动、车身控制高效协同和智能控制。基于这个全新架构,e-Bus平台3.0进行了4项重大技术创新。
一是新能源客车专属车身控制系统“客车云辇A”。客车云辇A通过软硬件协同控制,使得车辆在通过颠簸路面时能够快速地抑制车身垂直方向的运动,30公里车速通过搓板路隔震率提升了将近60%;当车辆加减速时,可实时抑制车身的俯仰,有效缓解晕车;在高速过弯时,可根据车身倾斜的姿态实时调节底盘软硬度,让底盘就像吸在路面上一样,连续过弯也能从容应对。
“客车云辇A这种配置在燃油车时代通常只有豪华轿车才能拥有,重新定义了客车舒适。”彭旺表示。
二是行业首创的客车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面对冰雪湿滑路面时,车辆容易出现打滑、溜坡等问题,相较于传统的轮速传感器方案,客车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直接采集电机的选配信号,打滑轮速的识别速度提高了40倍,响应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50,全面提升了车辆在低速路面行驶的安全性。
三是驾驶员失能辅助系统2.0。在客车司机突发不适失去驾驶能力时,它可以一键触发12个关键功能,底盘毫秒级响应,并自动打开双闪,自动触发远程报警和后台救援,实现稳定停车,最大限度的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四是压轴技术——全球首创行业唯一的客车高速爆胎稳行系统(TBC)。当车辆爆胎时,系统能够实现毫秒级响应,让车辆不偏离原来的行驶车道,实现最高100公里时速的爆胎稳行控制。
“技术有价安全无价。”彭旺总结道,“e-Bus平台3.0的很多项技术对客车行业来说都是无人区,而我们将无人区变成了客车技术的新标杆,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不是为了堆参数,而是为了解决真问题。”
或许,正是出于对技术的绝对自信,比亚迪才有了推动实现“电比油强”的底气。
二、将新能源商用车卖到全球
依托e-Bus平台3.0,比亚迪打造了纯电动客车C11,该车型针对全球化开发,同时可满足欧标、美标等国严苛标准要求,提供通勤、客运、公交3个版本,满载开空调工况续航可达400km以上,其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等各项性能表现都远超燃油客车。
黄炽浩介绍道,C11的外观造型由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艾格亲自操刀,正脸的龙颜造型源于对中华龙图腾的传承与创新,轮廓灵感来源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几何元素,与前脸呼应,形成传统与科技的对话。
据DoNews了解,艾格主导了比亚迪王朝系列的Dragon Face设计语言。
图源:比亚迪
在高颜值之外,e-Bus平台3.0的各项先进技术被搭载在C11上,带来了绝佳的客车驾乘体验。C11首搭客车云辇A,连续颠簸,如履平地,有效缓解晕车;结合环保材料、高效通风、人性化温控及NVH静音工程,营造舒适驾乘环境。该车凭借出色性能,可适应高温、高寒、高原、山区、城市、乡村等多种不同环境的运营。
在装载量上,C11车长11米,实现了行业最大的7个立方的行李舱空间,可以放下105个20寸行李箱,首次实现油电同方不亏仓。
安全性方面,C11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除了前述e-Bus平台3.0在安全方面的各项配置,C11在车身打造、设计等方面也着力营造更安全的驾乘体验。
“车身方面,C11采用了三纵九横封闭环式设计,高强钢的使用率达到了100%,相比行业提高20%,高强度车身与CTC底盘相得益彰,符合全球多国标准,打造了最坚固的移动堡垒。在电安全方面,C11通过了中汽中心充电安全、电池安全、功能安全、高压安全、电池安全、消防安全六大维度的专业测试,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六维电安全认证的客车车型,是当之无愧的安全新标杆。”黄炽浩介绍道。
黄炽浩进一步表示,C11国内首搭了两项高级盲区监测功能,当监测到侧方盲区内有行人、车辆以及监测到车前出现障碍物时,仪表迅速报警,提醒司机采取规避措施。
此外,C11在安全方面的功能有且不限于:采用更大的前挡风玻璃设计,让司机的下视野盲区减少了15%,可以轻松观察到车前两米身高不到一米的小孩;应急门做到了行业最宽达一米,超出国标40%。
在技术的推动下,比亚迪商用车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在全球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新能源大巴出海的路,比我们想象的更难。有些国家甚至不知道电动大巴不用发动机,因为没有发动机不让我们的车入关;有些市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觉得中国车就是廉价、品质差。但我们不惧怕。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要走在世界前面,我们就要用技术给世界普及中国制造的使命。”回顾比亚迪商用车出海的艰难历程,田春龙感叹道。
图源:DoNews摄
据田春龙介绍,截止目前,比亚迪商用车累计销量已超过16.5万台,连续两年获得新能源客车出口冠军。足迹遍布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400个城市。
在英国、美国、荷兰、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这些对汽车要求很高的市场,比亚迪商用车收获了大量客户认可。9月10日,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第5000台纯电动大巴正式交付给丹麦。
随着中国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占据高地,中国智造出海形成大潮,而比亚迪正是这场中国汽车工业合力出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