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地名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其命名与更名过程承载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等信息。信宜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的北部,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历史底蕴丰富的老城。中国地名研究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对信宜市地名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本文主要以《茂名地名志》为主要数据来源,以信宜市的社区、乡镇及自然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并参考信宜市的史志、地名志及相关地名文献,分析信宜村落地名的通名、专名类型、命名特征、信宜地名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也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地名与自然地理、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地名;社会语言学;聚落;信宜市
地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是社会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主题,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地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地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地名相关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因此对地名的记录和研究也更显紧迫。目前的地名研究成果中,对于广东省整体地名的特征及命名的来源研究较多,但缺乏具体针对某一市、区的地名研究,尤其是粤西地区,如茂名、湛江一带。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是广东省省辖县级市,自1995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改名信宜市。信宜市自然物产丰盛,行政单位众多,现共有2个街道、18个镇、49个名称以及426个聚落。目前文献中,收录信宜地名最多的是《茂名市地名志》,其中系统地介绍了信宜各镇村落的地名来源、人文风貌等内容。在《岭南地名文化的特色与地名管理》中,黄金龙提及粤西地名,认为其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粤文化;战赤嘉的《居民点地名起源分类法——以茂名市各个镇为例》提到信宜居民点地名的多种起源,如降水、山地、河流、颜色、土壤等等。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梳理茂名信宜的地名状况,并对命名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相关建议,为信宜地名研究提供参考。
一、信宜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地名可分为通名和专名。其中,通名表示人类对自然地理实体的认识和范畴划分,体现出不同区划的行政管理系统;专名则表示该地地名得名的来由,用来区分同类中的不同体。通名是表示不同地域的类型,专名是表示同类型中不同地理实体的位置和特征等等,即“通名定类,专名定位”如“广东省”,“广东”是专名,“省”是通名;“北京市”,“北京”是专名,“市”是通名。绝大部分的地名都是“专名+通名”的固定结构形式。
(一)信宜地名的通名分析
按指称内容,信宜地名可分为与自然地理相关和与人类活动相关两大类。
1.自然地理实体通名
自然地理类通名语词数量较多,使用频次也较高,大多与地形相关。信宜境内大部分是山地,称为“八山—水一分田”,整体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层峦叠嶂,河流交错,海拔超过一千米的山岭有八十座,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地势复杂,地名指称总体分为高地、平地、地势下陷等类。
其中,指称高地类有:山、岭、坡、岗、墩。例如塘岭、石岭、河浪坡、秧地坡、双山、平山、坡坪岗、龙虎岗。山,指高于地面的部分;坡,本指倾斜的地方,地名中指丘陵;岭,多指高大的山脉;岗,指像山一样隆起的土石坡。
指称平地类:田、坪、堂、冲、塆、垌、地。例如高田、大明堂、银盏田、塞田、屋地坪、挺垌、荔枝垌、甘垌、双垌、大秧地、平地。堂、冲指山区平地。《诗经》:“终南有何?有纪有堂。”堂可指山之宽平处;塆,指山沟里的小块平地。多用于地名;《说文解字》:“坪,地平也。”坪,泛指区域内的一块平地;垌,多指平整的田地;地,指的是平地、田地。
指称地势地陷类:坑、坳、洞。例如大营坳、塘坳、岗坳、甘子坑、秀定坑、石狗坑、榕洞等等。坳,指低凹的地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坑,本义是沟壑或地面凹陷处,坑,《玉篇》:“堑也,壑也。”
还有与水文之类相关的通名,如畔、湾、河、潭、水、流、塘、岸。例如芋苗塘、大塘、响水、燕水、咸水、绿水、倒流、泗流、大湾、龙湾、龙角湾、黄泥塘、潭蓬、合丫河、西岸、德畔等等。塘,《康熙字典》:“筑土遏水曰塘”,本义为堤岸,后指水塘,由于信宜境内大大小小的水塘众多,星罗棋布,故含“塘”字的地名亦多。
2.人类活动类通名
相比较而言,信宜中人类活动相关的通名语词较少,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表示行政单位类的通名,如社区、村、城、镇、路等。其中,社区指一些人以自由结合的方式所居住的特定区域,如新尚社区、解放一社区、水口社区、丁堡社区等等。村指农民聚居的地方,也泛指小的居住区。《说文解字》:“邨,地名。”徐铉曰:“今俗作村。”如凤岗村、十腰村、余庆村、六宅村、新云村、新桥村等等。城古代指城邑四周的墙垣,到了现代,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方,用作自然村落名称,如古城,古城脚。镇在古代指边境驻兵戍守之地,镇将管理军务,有的也兼理民政,宋初废,宋以后称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现多为基层行政单位,如白石镇、东镇镇、北界镇、水口镇等信宜市下辖的18个镇。而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现在多指道路,如解放路、人民路等等。
二是表示军事设施类的通名,如寨、堡等。其中,寨(寨子)在古时用于抵御的栅栏,一般由石头建造,多用于防御工事。现引申多指村庄,如陈屋寨、罗排寨、细寨、白水寨、白庙寨、埠头寨等等。堡(堡子)在古时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也指土筑的小城,后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如丁堡、平堡、昆堂堡、旺沙堡等等。
三是表示人工建筑类通名。可分为宫、关、楼、桥、坊、屋等不同类型。其中,宫在古代为房屋的通称;封建帝王住所;庙宇名称;文化娱乐场所。关在古时在交通要道或险要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如函关,据载在明万历年间,两广总督决定在此增设哨所,征缉私盐和税收。楼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在古代指筑成的狭而修长的土台,一如古楼、六楼等。桥指桥梁。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于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用作自然村落名称如高桥、落马桥等等。坊指牌坊,旧时为旌表功德、宣扬忠孝节义而修造的一种类似牌楼的建筑物。如八坊,位于镇隆镇,镇内建有文明、魁耀、聚奎等八座牌坊而得名。屋指房,房间。屋的本义是幄,后来“屋”指房屋,另造“幄”字。用作自然村落名称如黄屋、三座屋、三屋等等。
四是表示人类贸易活动场所的通名。可分为铺、街、墟等类型。其中,铺古代是传递公文或信件的驿站,现在多用于地名,表示店铺、商铺。如陂底铺、木根铺、芒尾铺等等。街指城市中东西、南北大道。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如天后街、函口街、华峰街等等。墟同圩,指的是中国湘、赣、闽、粤等地区所称的集市。如礼墟、昌耀墟。如今,信宜的村落仍保留着小墟(即集市)和定墟日的习俗。
五是表示居民聚落类的通名,如里、家等。其中,里指街坊、家乡、现代城市中的巷、胡同、小区,一般用作自然村落名称,如五里。家指家庭、住所。用作自然村落名称,如贺家坪、张家寨。
地名结构中的专名是指专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辨别不同地名的重要标识,是识别地理实体的重要部分。专名命名依据来源广泛,主要与人类生产活动、社会文化紧密相关,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本部分我们将对所收集到的文献中记载的信宜下辖2个街道名称、19个镇名、49个社区名称以及426个聚落地名的命名规律进行分析。
(1)记载史实和历史传说
信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此悠久的历史,必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地名又是历史的见证,信宜的不少地名可以折射出信宜的历史文化,具体如下:
昌耀墟:1961年秋创建,为纪念当地林俊昌、林俊耀两位革命烈士而得名。
安莪营:因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军队在此村安营扎寨、镇压起义军而得名。
大胜寨:明朝末年(1628—1630),贼风四起,此地有个屠户黄起斌深入匪巢,巧用妙计将贼首陈义杀死。明朝皇帝封黄起斌为“国老”,并赐名“大胜”,封给“三胜”地归他管辖,即大胜乡、大胜保、大胜寨,因而得名。
中道坡:清咸丰年间,清军在此坡设立战争指挥营,地处四面的战地的中心,故叫中道坡。
塘村:因村民间流传着一个山塘穿漏的传说,故称塘穿,解放后雅易为塘村。
文蕉垌:传说此地有一位名叫文蕉的人,爱修桥造路,为纪念他,便将此地称为文蕉垌。
(2)姓氏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姓,本义为表明家族的字。《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在古代中国,数个部落形成聚居,为互相区别,往往以图腾、山川自然等不同名称为该地命名,而演化为姓氏,体现出了宗族血缘关系对地名命名的影响。信宜地名中也常见以姓氏命名的例子。
六宵村:最初定居此地的是姓陆和姓肖两户人,故以两姓为村名,叫陆肖村。后谐音易为“六宵”。
黄屋:因该村落的村民都姓黄而得名。
陈屋寨:因最开始迁徙安居到此的是姓陈的人,故叫陈屋寨。
礼垌:因最先迁居至此的是黎姓,故叫黎垌村。后谐音改为礼垌。
里坡:在1958年修筑尚文水库后,李姓的人迁居至此,以李姓谐音叫里坡。
围村:因最先迁居到此的是姓韦人,故叫韦村,后谐音易为围村。
文料寨:因最先来此定居的是姓万和姓廖的两户人,故称万廖。后改为文料。(粤方言)
(3)社会生产活动
地名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承载着当地的社会文化,而对信宜地名命名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进行分析,大致分为与人们生产经营有关和与建筑名称有关。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经营类别、种植的农作物或出产物种类运用到地名命名中来,从而体现这一地区的生产经营特征。
西镇:因这里的农副产品多由广西运进,故称“西进”,后改为“西镇”。
观坡:从前此地干旱,取名“干坡”。解放后兴修水利,干坡变成了良田,故谐音改叫“观坡”。
大秧地:从前此地有一丘大田,村民每年都集中在这块田播种育秧,故叫大秧地村。
罗棉:从前此地生长的木棉树较多,群众常把木棉花一箩一箩地摘回家,故叫箩棉,后将“箩”简化为“罗”。
甘垌:此地村民多种植柑橙,故叫柑橙垌,解放后改称“甘垌村”。
米场:此垌是一个面积较大、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足、旱涝保收和产量最高的水稻区,故叫米场。
其次,在城市中,人民建造了许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为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建筑是人为建造的,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某个时期的人文历史特征,对该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4)寄寓愿望特征
地名的命名还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在命名时,人们往往喜欢表达好运的字。这是由于人们往往认为同类相聚,常说好话就会经常遇到幸运吉祥的事情。通过分析信宜的自然行政村的名称,发现也存在有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地名,但数量较少,具体如下:
上云龙:很久前有几户姓梁的人从福建云龙迁居至此,希望生活水平在老家云龙之上,故叫上云龙。
白花村:因村民都希望喜得贵子,便把该地叫白花村(当地把男孩称为百花)。
秀定坑:此地山清水秀,当地村民认为定居在此,后代一定是俊秀,故叫秀定坑。
旺同:从前有姓尹和陆的人迁居到此,他们都想着家族兴旺,故叫旺同村。
旺坑:此地是个坑,群众希望兴旺发达,故叫旺坑。
二、信宜地名规范化问题及对策
地名标准化,是指按照一定要求统一地名的书写形式。地名的标准化是地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名学和语言学共同涉及的研究课题。因此,在本文中对信宜市地名的标准化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宜地名存在的问题
信宜市大部分地名是稳定的,意蕴健康而深远的。但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原因,地名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存在重复地名
本文研究对象的信宜市乡镇村屯地名共496个,由于处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家族观念,以及经历过相似的历史变革;又或该地域存在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那么这一地域就容易存在地名的重复问题。如“狮山”有两个,都在怀乡镇,都是因当地的有座狮头山而得名,但两个聚落位于山的不同方位;又如“中垌”共有两个,一个在合水镇,因此地处于排垌和上排之间(该镇的另外两个村名),故叫中垌;另一个在怀乡镇,因此地的地势形似小盆地,且位于东镇、白石、池洞、怀乡的交界处,且与这四个镇等距,故叫中垌;再如“塘面”,分别在东镇镇和朱砂镇,一个因此村有很多鱼塘而得名,另一个因此地有一口大鱼塘,村庄建在大鱼塘的上方,故叫塘面村;还有“平山”共有两个,一个在水口镇,一个在北界镇,都是因地势低平而得名。由于同一个地区存在两个或以上的相同地名,这会使得人们在交际中出现因地名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地名混淆问题。特别是对外来人口来说,由于对地理位置的不了解,会很难准确表达想要寻找的地名的具体方位,从而造成诸多不便。
2.地名用字的不规范
在研究的信宜地名中,由于处于粤方言片区,信宜地名存在着大量的方言地名,或是带有生僻字、异体字的地名。这些地名,有的地名笔画繁多,难以辨认,如“罗罅”;有的地名用字如今已考查不到了。如“”“”;有的是方言地名,对外界人了解信宜地名造成一定干扰,如“乐义”,因从前,一孕妇经过此地产下—儿子而命名为“落儿”,但是由于粤方言而改为“乐义”。
(二)信宜地名规范化的对策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代名词,在地名初步命名的时代,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人们对地名的使用局限于日常交流,久而久之,大家比较注重地名的口语形式,而不重视地名的书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地名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前往一个地方的重点关注部分,地名的书面语形式自然而然地变得重要起来,因此,制订信宜地名规范化的对策也尤为重要。
1.对于重名现象的对策
(1)添加区别词。如添加方位词“东”“南”“前”“后”“上”“下”等;或添加“一、四、九”等数词;或是添加“小”“新”“老”等形容该地性质的字词。例如,村庄建在鱼塘上的“塘面村”,可以改为“上塘面村”。
(2)添加上位地名。对于一些处于不同区域的相同地名,可通过添加上位地名进行适当的改名。如在合水镇的“中垌村”可以保持不变,位于怀乡镇的中垌村可以称“怀乡中垌村”。
2.对于地名用字不规范的对策
对于地名中存在疑难字、方言字、不吉利字的情况,应遵循求新求雅原则。对现行地名中存在的生僻字和方言地名用字要慎重对待,对于反映地区特征、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一般不改。但是如果存在十分生僻、罕见的,且缺乏意义的地名用字,可以用同音或同义的常用字代替。而一些在地名中出现较多的生僻地名用字,如现在无法通过网络输入法的、,应及时上报或更改,以便于相关部门进行审音和定字。
三、结语
地名是划分区域的称号,它可以反应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参考。
本文通过翻阅茂名地名志、信宜地图、相关研究文献等资料,从通名和专门两大角度入手,收集梳理了信宜市包括山岭、街道、乡镇、房屋、自然村落等不同类型的多个地名,并根据信宜市地理环境和社会活动因素,分析其命名特征,更好地挖掘信宜市的自然人文历史。此外,本文还对信宜市地名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重名现象、命名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一定程度上为该区域的地名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刘芷余
来源:《今古文创》2025年第24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杜佳玲
校对:欧阳莉艳
审订:郑雨晴
责编:贺雨婷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