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方言,能把一个春晚台柱子推下神坛?我当时也不信。可真到潮水汹涌、热搜一挂,就是这么玄学又现实。
![]()
事儿发生得特别快。2017年,北京台春晚,小品《取钱》,郭冬临那熟悉的光头一亮相,舞台气儿立马起来了。他演个热心市民,跟一位大妈在ATM机前你来我往,劝大家别上当受骗,节奏很快,包袱密集,笑点和反诈科普两开花。后台的人都说,这节目稳。
拐点就在一个小细节。全剧演员都说普通话,偏偏骗子的配音用了河南话。哗的一下,观众炸了。有人留言说“把骗子配方言,特别是某地口音,这不就挂标签吗?”也有河南朋友直言“看着就不舒服,明里暗里都在暗示我们”。话题热度咔咔往上蹿,有网友还把“方言不该成为负面角色标配”整理成帖子,转得满天飞。
最抓马的一幕来了——一位河南律师把节目组告了,诉求是向所有河南人公开道歉,并赔每人一块钱。别看一块钱不多,全国加起来那可不是个小数。新闻一出,舆论瞬间爆炸。郭冬临的名字被硬生生跟“嘴贱”“不尊重地域”绑在了一起,风评直线坠落。我朋友圈都在问:这事儿到底咋看?
![]()
编剧魏新随后站出来灭火,说这个配音是他自己设计的,并非刻意选河南话,实际更靠山东口音,还反复强调“跟演员无关”。后来法院也给了结论:方言使用属于艺术创作范畴,驳回诉讼。风向这才慢慢回来一点儿。
可你也懂,风评这种东西,掉下去再往回捞,难。那阵子,很多品牌一看有争议,项目按下暂停键;春晚的门票,老熟人也不敢拍胸脯担保。说句直白话,从“国民笑星”到“争议艺人”,就这么几步路。
我扫过一晚上弹幕,有几条印象深:一位自称河南用户说“我不喜欢这种处理方式,但也不想把锅扣演员身上”;另一个说“方言不是原罪,但选在反派身上就很微妙”。看,多数人要的就是一句体面又诚恳的回应。
![]()
说回郭冬临怎么走到台口中央的。人家出生在安徽淮南,家里就是搞文艺的,舞台的灯光他从小见到大。五六岁就跟着妈妈跑场子,说评书,火车站、礼堂、露天坝子都演过。十来岁就能独立撑一段口活儿,胆子大,台风稳。
父母其实不想他吃这碗饭,这行太苦了,天赋要有,运气还得跟着。然而这孩子轴,认定的事儿不回头,硬是考进了上戏。大学那几年,他的基本功打得很实——台词有颗粒感,眼神有戏,喜剧节奏拿捏得准。靠着这些硬货,他敲开了春晚的大门。
1993年,他第一次上央视春晚,跟张慈、意大利人法比奥合作《市场速写》,那年真是鲜活:一个光头小伙,眼睛里有亮光,台上那股子憨劲儿掺着聪明劲儿,观众一下就记住了他。后面这些年,他几乎成了春晚的熟面孔。具体次数网上有各种说法,有统计说二十来次,口径不太统一,但“常年在春晚露脸”这事儿没跑。他那些年留下不少金句梗,过年大年夜一家人端着饺子,电视里一出他的声音,客厅氛围就热了。
![]()
但人嘛,总会撞到钉子。那场“方言风波”之后,他确实从央视春晚的中心位置往外摘了点光环。这也正常,你看哪个综艺、哪家平台,不都精打细算地避险吗?
你要说他就此躺平,也不至于。转身很快,他直接扎进短视频,抖音开了两个号,一个叫“郭冬临”,主要发日常、回关粉丝;另一个叫“暖男先生”,主打老片段精选、市井喜剧,粉丝一路狂飙,已经是两千万量级。他的内容不端着,一件黑T恤,一双布鞋,拿着麦,立在菜市场口就能抖个包袱,评论区一边哈哈一边说“爷青回”。
![]()
舞台这条线,他也没断。央视春晚少见了不假,地方台像辽宁卫视、深圳卫视的晚会,你照样能看到他。舞台上还是那股子“郭式喜感”,暖里透着正能量。
生活层面,我挺羡慕他那份松弛。人住在北京一处老四合院,没结婚没孩子,养了三只金毛,天天拍视频、溜狗、跟粉丝唠嗑。有次采访他聊婚姻,他说自己不是不婚主义,只是婚姻不是必选项,遇到真正契合的再说。这话很实在,我信。你看他镜头前妙语连珠,私底下其实轻声细语,跟邻居大爷打招呼那种亲和劲儿,一点不装。
我有次下楼买西红柿,电梯里刷到他的视频,讲的是老年人防骗,旁边一个阿姨看着看着笑了,说“这人我喜欢,看着就靠谱”。你说这不就是他最值钱的地方么——让人放松,还能记住点实在事儿。
![]()
关于“方言与负面角色”这个雷,我得多叨叨两句。方言是好东西,是味儿,是生活的土壤;但它跟负面角色绑得太死,就会让人误解。创作端得更细致点,把方言当角色性格的一部分,而不是标签,很多争议自然就消了。观众不傻,大家要的是尊重感。
我抄几条弹幕给你们看看:
“我奶奶看《取钱》那会儿真学会了反诈,别把孩子一盆水都倒了。”
![]()
“演员只是执行者,创作口子在哪儿,编剧导演要多琢磨。”
“方言不是不能用,用在哪儿、怎么用,差一个度数就味儿变了。”
这三条,基本把问题说透了。郭冬临这回背了不少锅,但这也是公众人物的宿命——站得越高,风越大。能做的是更敏感一点,出手更稳一点,其他交给时间。
![]()
回头看,他身上有个鲜明对比:以前是春晚舞台上的台柱子,如今更像你隔壁的幽默大叔,拿着手机,隔三差五跟你分享一段生活小事儿。被误解、被围观、被贴标签,他都经过了;但他还在表演,还在创作,还在让人笑,顺带普及点有用的事儿。这股劲儿,不容易。
我个人的态度很简单:方言不该背锅,创作要长心;演员难免被裹挟,但做事真诚,观众能看见。与其扣帽子,不如把注意力拉回《取钱》最初想传递的东西——别被骗子忽悠,擦亮眼睛。
你怎么看这件事?你觉得影视作品里用方言该怎么拿捏?还有,郭冬临哪一个春晚小品是你的白月光?评论区见,咱好好聊聊。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