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正文
“以前在家门口找稳定工作难,现在下楼走几分钟就到车间,每月能挣4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踏实多了!”在化州那务镇,李姐一边熟练组装智能电吹风,一边笑着说道。
![]()
近年来,那务镇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引进培育五金塑胶、玩具制造、服装加工等乡村“微工厂”23家,带动12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当地以“分解生产环节、整合闲置资源”为抓手,既缓解小微企业发展难题,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空间“散”而土地“集”
闲置角落变生产空间
走进新时代旧茶厂,以往闲置的厂房如今机器运转不停,工人们正有序进行电机安装与电路板焊接。这家年产值3000万元的科顺公司并未设集中厂区,而是将生产环节“拆解”到乡村多处:注塑部在京堂开发区,装配部分布在旧茶厂和京堂路口,发热配件生产部设在壶垌水岸华庭二楼。
这种“化整为零”的布局,不需要大规模征地,而是整合闲置林地、旧厂房等资源,既规避用地限制,又降低投入成本,快速建成3000平方米的现代生产网络,使企业综合成本比珠三角降低一半以上。
![]()
岗位“散”而人力“集”
挣钱顾家“两不误”
车间进村,岗位上门。45岁的王大哥在发热配件生产部工作,他表示:“车间就在家门口,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两不耽误。”科顺公司200多名员工多来自本村或邻村,通勤时间短,真正实现“下楼上班、回家吃饭”。
企业实行“计时+超产奖励”机制,普通工人月薪3000—4000元,精准吸纳30—55岁中青年劳动力,其中女性占90%,多为留守妇女。曾经的闲散劳动力,经统一培训与管理,已成为高效专业的生产队伍。
![]()
环节“散”而链条“集”
乡贤政府齐搭台
尽管车间分散,科顺公司年产能仍突破电吹风整机110万台、注塑件160万套,背后是“环节分散、链条集约”的管理模式。各厂房设小型管理中心,统一负责接单、采购、质检与发货,通过微信群、监控和ERP系统实现任务“一键派发”、进度实时同步,模块之间精准配合。
![]()
企业发展得益于乡贤回归与政府服务的双向赋能。企业负责人怀有浓厚乡情,愿以产业回馈家乡;镇政府则积极协调闲置资源、简化审批、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企业“落地即投产”。同时带动本地商贸、餐饮、维修等行业,形成“企业带村庄、产业活乡村”的良性循环。
未来,那务镇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物流协同、人才培训与产业链配套,让分布式“微工厂”真正成为激活乡村生产力、托起群众“好日子”的强大引擎。
来源:茂名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