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种选择:奠定高产基础
1. 优选高产蜂种
• 意蜂(意大利蜂)是主流高产蜂种,采蜜能力强、群势大,适合大宗蜜源地区;中蜂(中华蜜蜂)适应性强,适合零星蜜源,但产量相对较低,可根据当地蜜源条件选择。
• 避免使用退化蜂种,可从正规养殖场引入经过选育的蜂王,或自行培育优质蜂王(如选择产卵量大、抗病力强的蜂群作为母本)。
2. 定期更换蜂王
• 蜂王产卵力在1-2年后会下降,每年更换1-2次新蜂王,可显著提升蜂群繁殖速度和采蜜积极性。新蜂王产卵量高,能快速扩大群势,为采蜜期储备足够工蜂。
![]()
二、蜜源管理:保障食物供给
1. 提前勘察和规划蜜源
• 了解当地主要蜜源植物的花期(如油菜花、槐花、荔枝花等),提前1-2个月将蜂场转移至蜜源丰富的区域,避免蜜源短缺导致蜂群缺粮。
• 若当地蜜源单一,可人工种植辅助蜜源植物(如向日葵、苜蓿),或在蜂场周边移栽花期衔接的植物,延长蜜源期。
2. 蜜源期前的准备
• 在主要蜜源开花前40-60天,通过奖励饲喂(每晚喂1:1糖水)刺激蜂王产卵,快速增加工蜂数量,确保采蜜期蜂群有足够的采集力。
![]()
三、蜂群管理:科学调控群势
1. 合理调整蜂脾关系
• 早春或蜜源初期,保持“蜂多于脾”,让工蜂集中护脾,提高幼虫成活率;蜜源旺盛期,可适当“脾略多于蜂”,为蜜蜂提供充足的储蜜空间,但需避免蜂群过散导致温度失控。
2. 维持强群采蜜
• 弱群合并:将2-3群弱蜂合并为强群(注意用气味混淆法避免工蜂互斗),强群采集效率比弱群高30%以上。
• 防止分蜂热:当蜂群出现王台、工蜂怠工等分蜂迹象时,及时更换新王、抽调封盖子脾补充弱群,或人工分蜂,避免强群因分蜂导致采蜜力下降。
![]()
3. 及时取蜜与留蜜平衡
• 蜜源旺盛期,每隔3-5天检查一次蜜脾,当巢房封盖率达80%以上时及时取蜜,避免蜂蜜过熟导致蜜蜂怠工。
• 取蜜时保留蜂群足够的“口粮”(每群留2-3张封盖蜜脾),尤其在蜜源间歇期,防止蜂群缺蜜饿死或飞逃。
![]()
四、饲喂技巧:精准补充营养
1. 奖励饲喂促繁殖
• 在繁蜂期(如春季开繁、秋繁),每晚用少量1:1糖水(蔗糖:水)饲喂蜂群,刺激蜂王产卵和工蜂育虫,注意糖水需冷却后饲喂,避免引发盗蜂。
2. 补充蛋白质饲料
• 幼虫发育需要大量蛋白质,可在繁蜂期给蜂群投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如豆粉+酵母粉按3:1混合),制成饼状置于框梁上,每群每次喂200-300克,每3天补喂一次。
3. 微量元素与抗应激饲喂
• 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维生素C、B族维生素,或饲喂蜂蜜水时加入千分之一的食盐,增强蜂群抵抗力;遇高温、阴雨等恶劣天气时,可喂0.1%的柠檬酸水,缓解蜂群应激反应。
![]()
五、病虫害防治:减少蜂群损耗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定期清理蜂箱底部蜡屑、死蜂,避免巢虫滋生;每周用酒精或生石灰水消毒蜂具,减少细菌、病毒感染风险。
• 意蜂重点防治蜂螨:在春繁前和秋繁后用甲酸、升华硫等药物治螨,确保蜂群健康(蜂螨严重时会导致工蜂畸形、幼虫死亡)。
• 中蜂注意防巢虫:保持蜂箱密闭,避免蜡螟成虫产卵,发现巢虫及时人工挑除或更换巢脾。
2. 科学用药,避免残留
• 病虫害发生时,选择蜂药需符合国家标准(如氟胺氰菊酯治螨),严格按剂量使用,取蜜前45天停止用药,防止蜂蜜药物残留。
六、环境调控:创造适宜条件
1. 蜂箱摆放与温湿度管理
• 蜂箱应放置在通风、遮荫处,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箱内温度过高(理想温度25-30℃);夏季高温时在蜂箱顶部覆盖遮阳网,箱底垫高10-15厘米散热;冬季做好保温,箱内填充稻草,箱外包裹棉被,保持箱内温度稳定。
• 湿度控制:蜂箱内湿度需保持在60%-70%,干燥季节可在蜂箱附近放置水盆,或在箱内喷洒少量清水;潮湿季节加强通风,避免巢脾发霉。
2. 减少外界干扰
• 蜂场远离公路、工厂等嘈杂区域,避免频繁开箱检查(蜜源期每5-7天检查一次,非必要不开箱),减少蜜蜂应激反应。
七、季节管理:顺应气候规律
1. 春季:快速繁蜂抢蜜源
• 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开始春繁,紧缩巢脾,保持蜂多于脾,每晚奖励饲喂糖水,促使蜂王产卵;及时清除箱内积雪、积水,防止蜂箱潮湿。
2. 夏季:防暑抗逆保强群
• 高温季节为蜂群提供充足饮水(可在蜂箱前设置浅水盆,放入浮木供蜜蜂采水),调整蜂箱位置避免暴晒,必要时开启通风口;蜜源短缺时补足饲料,防止蜂群因缺蜜飞逃。
3. 秋季:培育越冬蜂与储蜜
• 初秋抓紧最后一个大流蜜期取蜜,同时储备越冬饲料(每群留5-6张封盖蜜脾);秋繁后期(当地初霜前40天)停止奖励饲喂,让蜜蜂自然断子,培育体质健壮的越冬蜂。
4. 冬季:保温防盗防饥饿
• 北方地区蜂群需搬入室内或地窖越冬,温度保持在-2℃至5℃,湿度50%-70%;南方地区可露天越冬,但需用草帘包裹蜂箱,留小巢门防止盗蜂;定期检查蜂群储蜜情况,缺蜜时及时补充成熟蜜脾。
![]()
八、工具与技术升级:提升效率
1. 采用高产蜂具
• 使用浅继箱(巢框高度为标准巢框的2/3)采蜜,方便蜜蜂快速储蜜,且取蜜时更轻便;推广使用自动摇蜜机,减少人工取蜜时间,提高效率。
2. 学习现代养蜂技术
• 关注蜜蜂行为学,通过观察工蜂出勤频率、采粉量判断蜜源情况;利用蜂群监测设备(如智能蜂箱传感器)实时监控箱内温湿度、重量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九、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 避免过度取蜜:取蜜时留足蜂群口粮,尤其在蜜源末期,过度取蜜会导致蜂群衰弱甚至饿死。
• 防止盗蜂:饲喂时避免糖水洒在箱外,蜜源短缺时缩小巢门,发现盗蜂及时用青草遮挡巢门或转移被盗蜂群。
• 关注天气预警:提前了解花期天气,遇连续阴雨可适当推迟取蜜,或人工补喂饲料,避免蜂群缺粮。
通过以上从蜂种、蜜源、群势、饲喂、病虫害防治到环境与季节的系统化管理,结合科学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蜂蜜产量。养蜂本质是“与自然协作”,需耐心观察蜂群需求,灵活调整管理策略,才能在保障蜂群健康的基础上实现高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