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拼的就是后勤”,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一句话。可以说,只要后勤工作做好,基本就锁定了一半胜利,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后勤的根本就是粮草,粮草直接关系到军队的作战能力,再旺盛的士气、再精锐的士兵、再精良的装备,只要粮草不济被饿几天,基本就废了。
![]()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来了,没爆发战争的时候,军队也得吃饭,怎么就没有粮草不济的问题?为什么一打起仗来,粮草就不够用了?这其中涉及到两大问题,一是运输,二是主食副食比例。
河运还好,运粮损耗不大;陆运就糟了,无论人力运输还是畜力运输,人吃马嚼的消耗,随着运粮距离的增加而飙升。而且这还没算上受潮发霉、虫害袭扰、途中丢失等问题的折损。
根据古代一些资料的推算,在理想状态下的陆地运输,每500里地的运抵粮食就会减半。很多时候“运费”远高于运输粮食的价值,但又不得不运。《盐铁论》中提到,汉武帝时期征讨匈奴,每1石到前线的粮食,都耗费了192石粮食的运输成本。所以古今中外的兵法大家,都提到了粮草问题。也就是每位名将,都是算学极佳的“数学家”。
一个在前线征战的普通士兵,最少需要四、五户农民的供养。汉武帝北伐匈奴,前线一个月耗费的军粮,够请全国百姓吃一年。所以古代一年的战争,起码需要国家十多年的积蓄,打完全国上下不知道得饿死多少人。
![]()
还有一个主食副食比例的问题。现在社会进步、农业发展起来,家家户户都可以顿顿有荤有素;但在古代,粮草不存在什么荤素搭配主食,吃主食的时候有点其他味道的东西意思意思就行——如干菜、醋布、盐巴、辣椒等。主流还是醋布。
前线作战的士兵,后方运粮的民夫,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没肉吃也没什么蔬菜吃,只能猛吃主食填饱肚子、恢复体力。古人饭量大的原因也在这。像现在吃点肉、吃点蔬菜,两碗米饭下肚就有了支撑一天工作的能量。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打起仗来种地的人就少了,参战士兵大都是普通农家,是家中重要劳动力,需要他们来做播种、耕种、收割等事。少了他们,难免荒废一些田地。
![]()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扰,主要也是因为粮食不足,发动战争一可以消耗人口,二可以掠夺粮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