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刊】
在宜兴,“遇见”苏东坡
王洁平
宜兴,又名阳羡,一个让人心仪的地方,也是我常去行旅的地方。而每每走进宜兴,所到之处,总能听到900多年前苏东坡与宜兴的故事,总是依稀看到苏东坡“一衰烟雨任平生”的身影,总会自然吟起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诗句。宜兴,阳羡,正是苏东坡生命历程中尤为钟情的地方。
![]()
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首次来到宜兴。“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阳羡的秀美山水让苏东坡“一见钟情”。此后苏东坡多次来到宜兴。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又次踏上宜兴土地。“再见倾心”,“从此只为溪山好”,苏东坡竟爱上了阳羡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丁山、独山酷似他的故乡四川蜀山?是因为“眷此邦多君子"?还是因为“阳羡不光是溪山太好,使吾赏心的还是乡人纯朴,诗礼耕读”。从此他在阳羡开堂讲学、买田置业,耕田凿井、捐玉造桥、写诗题词、手植海棠、制壶煮茶、行旅山水……还把家室子孙安置在宜兴,且把宜兴当作了“吾心安处”的第二故乡。
东坡书院位于丁蜀镇的蜀山东南麓。蜀山,原叫独山,只为苏东坡一句“此山似蜀”,当地人决然改称"蜀山”,并和另外三座山合称丁蜀。是因为思念家乡的苏东坡找到了他的“诗和远方”吧。元丰七年那时,苏东坡在这里买田筑室,办起“东坡草堂”,不仅实现“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的心愿,并开堂讲学草堂里溢满“桃李遍于天下”的芬芳。明代,东坡草堂改名“东坡书院”。
![]()
那天,我走进东坡书院,只听见书院里吟咏着千年文脉,掀动着书香的涟漪,只看见苏东坡的铜像端坐中央,目光深邃,仿佛在表达着风雨中徐行吟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从容和旷达,又似在诉说着对于阳羡这片土地的眷恋和挚爱。在东坡书院,我触摸到了东坡先生的情怀,感悟到了他在阳美山水间内心那份的平静与超然。
在和桥镇闸口有座海棠园。当年闸口邵氏望族邵民瞻仰慕苏东坡的才学,随东坡游学,并为其在村里购买田宅。新宅落成,苏东坡应邀前来祝贺,并题字“天远堂”,寓意“天高皇帝远”,还是取意“天远夕阳多”;东坡自有心意。1084年苏东坡又次来到天远堂,并将自蜀中带来的一株“西府海棠”,亲手植于园内,从此有了“东坡海棠园”。
苏东坡一生爱海棠,年轻时咏道“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晚年则以“只恐夜深还睡去,故烧高烛照红装”吟诵海棠。历尽沧桑,“海棠无恙”。“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如今每年春天,海棠园内海棠花总会如约傲放,嫣然一笑。而宜兴总是以一株株海棠花,致敬东坡、致敬春天、致敬家乡。
![]()
阳羡自古出好茶。这里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宜兴的茶园且都位于连绵起伏的山岭,东南季风把太湖的清新水汽带到山岭间、茶园里,滋润了阳羡茶独有的芳香,也赋予了阳羡茶特有的鲜润和甘甜。
当年茶圣陆羽品尝阳羡茶后赞日“芳香冠于他境,可荐于上”。茶仙卢仝喝了阳羡茶后则写下“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苏东坡恰是一位熟谙茶性的高手,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茶痴”,并留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咏茶名句。苏东坡在宜兴品尝阳羡茶后,便爱不释手,如痴如醉;并写下“雪芽我为求阳羡”的诗句;从此宜兴有了一款“阳羡雪芽”的品牌茶叶,弥久飘香。
苏东坡对于饮茶特别讲究,“好茶需得好水泡”。蜀山讲学时,苏东坡爱上了山间的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去金沙寺那里挑金沙泉水来泡茶,还留下了“竹符换水”的故事。好茶、好水,还得好器,苏东坡曾言“铜腥铁涩不宜茶”,说的是金属的茶壶不宜泡茶。所在的丁蜀正是有着七千多年制陶史的陶都,苏东坡喜欢上了宜兴紫砂的那份特质,认为宜兴紫砂壶泡阳羡茶,绝配。他还亲自设计并制作了一款古朴别致的提梁式紫砂壶,用来烹茶品味。“茶美、水美、壶美,唯阳羡三者兼备”,足见苏东坡对于宜兴的偏爱。
阳羡茶、山泉水、紫砂壶,自然成了宜兴独有的IP,且恒远芬芳。“人生如茶”。如今,人们栖息宜兴、旅居阳羡,都会把心放下,用阳羡茶、山泉水、紫砂壶,烹茶品茗;恰是品出了人生百味,尝到了山水滋润,又得一份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且蕴涵着像苏东坡那样在时光流转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在宜兴行旅的日子里,苏东坡纵游山水,寄放诗情。春天里,他与同科进士单锡,包括其弟苏辙等六进士同游位于盂峰山麓的张公洞,眼前山麓竹篱茅舍时隐时现,溪水涧边几株桃花几只麻鸭相映成趣,苏东坡见之吟道“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恰应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溶洞的神奇,令东坡惊喜,脱口而出“此仙境,壑深洞密,自无人知,何疑之有?”登山远眺,东坡先生则发出“蜀地虽好,历来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若阳羡一山一水皆成妙景”的感叹。夏日里,苏东坡来到善权山麓的善卷洞,螺岩山的佳山秀水,善卷洞的鬼斧神工,“祝英台”的凄婉传说,令他写下了《祝英台近·挂轻帆》,并留下“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的词句。秋日里东坡登上宜兴吴会馆鄱阳里楼,极目远眺,感慨万千,欣然写下“楼高水阔风多佳,远看山如黛,近看锦如霞。”连阳羡的“风”在东坡心里也成了“多佳”;佳山佳水佳风,不止是表达苏东坡对于大自然的挚爱和敬畏吧;我想,一定是在阳羡的山水间,苏东坡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得到了心灵的慰籍,“此心安处是吾乡”矣。
![]()
在第二故乡宜兴的生活,恰是苏东坡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吧。在这里,他心安,他恣意,他乐观,他写词会友,纵情游历山水之乐。他品茶美食,尽享烟火生活之趣,把琐碎的生活过得那么有滋有味。让我想起那句经典的网络名言:“生活不止于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学博才高的大学士,更是一位情趣盎然的生活家。
当下,宜兴文旅正在倡导和演绎“陶式生活”。我想,“陶式生活”不正是一种“苏轼生活”,不正是新时代的“宜式生活”,“宜人之美,兴致所归”啊!每每在宜兴遇见来自八方的游者,看到他们脸上的会心一笑,看着他们和当地居民主客共享着“怡人”的“宜式生活”,总会想道“他们不都是苏东坡那样的生活家么”。
![]()
宜兴,阳羡,已让东坡先生魂牵梦绕,然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当年和宜兴友人的“鸡黍之约”。苏东坡一个执念,就是在阳羡买田筑室,归隐田园。东坡书院乃是他在宜兴的第一处家宅,之后曾多次购置田产。宋元丰八年苏东坡在所作的《菩萨蛮》中写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此只为溪山好”,并上表奏请求:“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宜兴居住”。当朝廷准奏后,苏在赶赴宜兴途中写了《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归去来兮,也无风雨也无晴”。“归”的欣喜之情,跃然诗中。遗憾的是,怎奈一路颠簸,年老体弱的他不幸染病,坚持着抵达常州后,一病不起,终究没有实现“归隐阳羡、归隐田园”的夙愿。
如今许许多多城里人、远方客,纷纷来到宜兴,游弋于阳羡,在溪山小镇、在“大有秋”、在云湖岸边,在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田园间,择舍旅居,“购田”乐居,惬意地生活着,真的当上了一回“田舍翁”,苏东坡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直让我遇见了“人人尽说阳羡好,游人只合阳羡老”的景象。
![]()
孟夏时分,我又一次走进宜兴,来到溪山小镇。登上东坡阁,阳羡美景入眼帘,秀山丽水“风多佳”,如此快意,心旷神怡。此地此时,只想以一把宜兴紫砂壶,沏一壶阳羡雪芽茶,致敬苏东坡,并盛邀东坡先生来一场时隔千年的对话。感谢你啊!东坡先生,正是你,让我们懂得:生活的真谛不在于超凡脱俗,而在于身处尘世仍能热爱,即使为稻粱谋、为琐事忙,亦能在平凡中寻一方“阳羡”,筑一处的“书院”,寄一份钟情于山水,以“一衰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把琐碎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烟火日常里活出生活的真意。还想轻轻地告慰东坡先生:你情有独钟的宜兴,你魂牵梦绕的阳羡,如今正已成为热爱生活的人们近悦远来、宜游宜居的“诗和远方”,而且许多人正如您一样:且把他乡作故乡。
作者简介
王洁平,全国休闲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原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旅游即城市》《旅游即生活》《旅游即美好》三部曲。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