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持戒留白(山东菏泽)
![]()
荣为生命禁区筑路人——记通麦特大桥与我的高原岁月
我是鲁西南的汉子。1990年穿上军装,成了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第三支队的一名兵(原中国人民解放军299团)。那一年,青藏高原的风雪像刀子,割得人脸生疼。而我们这支队伍,就是要在这“生命禁区〞里,把天堑变成通途——修建通麦特大桥。
要想富必通路。通麦天险,川藏线上的"鬼门关"。山体松散如沙,泥石流、塌方是家常便饭。我们住的是漏风的帐篷,喝的是融化的雪水,夜里狼嚎声就在耳边。可没人退缩,因为桥修不通,西藏的物资就进不来,老百姓的日子就过不去。那时候,我们常说:“路不通,兵不走!〞
最难忘的是1992年冬天。一场大雪封山,机械趴窝,我们硬是用铁锹、钢钎,一铲一铲地挖出路基。班长冻伤了耳朵,却笑着说:“咱这耳朵,比桥墩还硬!〞后来,桥修成了——单塔悬索,横跨帕隆藏布江,能抗8级地震。通车那天,藏族老乡献上哈达,说我们是"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菩萨兵好)。那一刻,我觉得值了。
从部队退役后,我去了江西新余,可梦里总回到高原。前些天看新闻,说乌克兰的鸟竟用FPV无人机的光纤筑巢。我笑了——这世道,连鸟都懂得适应环境,何况人呢?当年我们在通麦,不也是逼着自己适应风雪、适应缺氧、适应生死考验?
如今,三代通麦大桥并立,曾经的“坟场”成了通途。而我这个老兵,虽已离开高原,但魂还在那儿。每当看到新余的高楼大厦,就会想起那座桥,想起那些年——我们像鸟一样,在绝境中筑巢,在风雪中扎根。
![]()
![]()
作者简介:持戒留白,实名刘金琳,山东菏泽曹县人,部队转业,现工作居住在江西新余,系高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新余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夏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