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现代后勤)
高原军魂
“由于众多的原因,高原兵的命运注定是悲壮的。”
在兵城格尔木的西郊有一座高21.8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它矗立在格尔木河畔的烈士陵园内,这里安葬着为青藏线建设和发展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和因公牺牲人员。
![]()
革命烈士纪念碑
青藏线,全长2000多公里,集汽车运输、管线输油、通信保障为一体,是青藏高原“立体大动脉”。青藏铁路通车前,有人统计,青藏公路承担了进藏货运的90%、客运的80%。西藏几乎全部工业品都靠这条公路输入;如果青藏公路中断两天,拉萨的猪肉每斤就要上涨一元。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年均气温-6℃,8级以上大风达120多天,自然地理条件极为恶劣。
作为“高原生命线”,60多年来,青藏兵站部官兵运送的进藏物资,已经能在世界屋脊上垒起一道万里长城,而他们中的780多名官兵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师团职干部26名,平均年龄不足42岁。
青藏兵站部原副政委张四望,入伍27年间上百次翻越唐古拉山,数十次遭遇暴风雪等险情,好几次死里逃生,3次荣立三等功,10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终因积劳成疾,于2007年9月离世,年仅45岁。
汽车某团战士成元生,当车队驶过30公里长的险路后,他的车子驶离车队停在路边,大家跑过去一看,他已停止了呼吸,但两手仍牢牢地抓着方向盘,睁大两眼看着前方……
![]()
清理路上冰雪
![]()
遇到恶劣路况,汽车兵们拉车通过
60年代末,国防通信线连通,这是我军架空明线最长的一条线路。担负着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与西藏及西南边防的通讯保障任务。这条线路的开通,使边疆人民终于听到了来自祖国内地的声音。当天的《人民日报》在拉萨开印,也是由这条线路担负着传真版的传输任务。
1985年9月,正当“701”实验的关键时刻,唐古拉山地区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地面积雪几尺厚,气温骤然降到-48摄氏度。暴风雪给生活在这里的牧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同时也威胁着“701”任务的顺利完成。
![]()
通信兵作业
![]()
通信女兵调试线路
地处特大雪灾的沱沱河机务站,提出“确保‘701’通信和救灾两不误”的口号。他们从紧张的执勤岗位上抽调出人来,支援抢险救灾和线路抢修。内线技师黄海波,隐瞒了自己结核性胸膜炎的病情,一连七天坚持夜间值班,白天架线抢通。一日凌晨,下班后的他刚在机房冲了包方便面,突然又见故障警报,赶忙放下筷子,带领两名战士再次扑向风雪之中。这次任务结束后,黄海波住进了医院。然而晚了,一场殊死的搏斗之后,这个28岁的青年告别了自己的岗位,把青春年华永远留在了高原。
1976年5月30日,格拉输油管线全线施工竣工,同年11月16日,全线通油试验一次成功。党中央、国务院和解放军三总部发来了贺电,党中央的贺电说:“这是中国人民继青藏、川藏公路后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被称作“山王”的郭合奎,伴随着这条管线几十年,他在高原度过了23个不平凡的春秋,仅在生命禁区唐古拉山就呆了18年。
有一年,母亲患病住进医院,老人大概已经料到自己将要走到生命的终点,唯一的愿望是想见见远在高原的儿子。当时输油任务正紧,他强忍思念,待忙完准备下山时,却得到了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
5年后,操劳一生的父亲也发现了癌症。可是这时正值开泵前期,是输油工作中最关键的时刻。郭合奎想,泵一开就赶紧回乡。开泵的第二天,他匆匆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当他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上轮船,风尘仆仆赶到家时,父亲的坟头已经长出了青草。
高原给了他荣誉,给了他对亲人终生难以弥补的歉疚,也给了他自身无法痊愈的疾病。终于,已经被提升为副参谋长的郭合奎不得不告别新的岗位,回到家乡治病,但他没能挺过高原人回内地的3年危险期,病逝在了四川老家。
从1954年6月,青藏兵站部的汽车兵在这条“天路”轧下第一道车印算起,一代又一代官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豪迈气概,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为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西南边防的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