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会珍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端午前夕,九江八里湖上热闹非凡,2025年“庐山杯”长江经济带龙舟邀请赛挥桨开赛。龙舟竞渡就这样,热闹地开启了古城九江的端午序幕。城市街道上,人们手持刚采的翠绿粽叶,清香袭人。后座捆着一把艾草的电瓶车迎风驶过,艾香扑面。端午美食粽子,也已随处可见。
这样的端午节庆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书中描述的荆楚人端午习俗,便有上面提到的三样:“京师以端午为解粽节。”“(荆楚人)以艾结人形,悬于门户,以辟邪气。”“此日为竞渡戏,谓屈原沉汨罗,人伤之,并以舟楫拯之……”虽然《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渊源于荆楚地区的节日习俗后来早已以各种形式流传到全国,但与书本记录最接近的,无疑仍是荆楚人。江州自古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楚地风俗,江州几乎无一例外,且一个都不能少。
《宋史·地理志》收录了近50个当时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其志卷记载: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江州升为望郡。该志还记载,宋崇宁年间江州人口已近14万。江州,宋时属江南西路,下辖五个县,德安便是其一。2023年端午,我曾去德安博物馆,看到了当时展出的“南宋粽子”——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德安桃源山南宋周氏墓”出土的两只形状完好的菱形粽子。据博物馆展板介绍,出土时墓主周氏手持桃枝,桃枝上系着两只粽子。这两只粽子让人一看便确信无疑,其外形与现在九江人包的粽子几乎一模一样。“南宋粽子”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在九江德安,以实物方式妥帖地印证了华夏端午时令文化的风华。
![]()
德安县博物馆内展出的距今已有750年、南宋时期的实物粽子。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在这之前,我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看过《云想衣裳——六位女子的衣橱故事》专题服饰展,其中一个单元“南宋周氏的薄罗衫子薄罗裙”系列,说的也是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堪称中国纺织品之最的华丽服饰。这座古墓除了出土粽子,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服饰、饰品、星宿图等,随葬品之丰富,足让我们一窥南宋江州豪门风貌,其豪华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彼时咸淳十年(1274年),金兵已沿汉水南下,南宋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之际,江州廨院因病去世的周氏仍被奢华安葬。这让人不得不确信,周氏所在家族一定是当地望族。
至于为何会有粽子随葬,人们只能猜测,或许因周氏卒于端午前的四月,家人让她带着未及品尝的节日食品?亦或她生前酷爱粽子?或者挚爱她的亲人效仿悼念屈原,以此暗示悼念之意等等缘由。虽不知陪葬粽子的确切原因,但我后来怀着好奇,多次探究这次出土文物中那些可贵的文字记述,找出了主导这个豪华墓葬的郡望家族的几点历史遗痕。
德安桃源山南宋周氏墓出土的墓志铭是我寻找家族痕迹的最初依据。墓志铭虽只有短短的八列(行)字,但给出的可供我们探究究竟的历史信息,简约而不简单。墓志铭上说:“周氏为新太平洲通判吴畴妻,安人周氏,隆兴武宁人,前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公应合之女,生男壹人,将仕郎……,咸淳甲戌四月丙辰,疾卒于江州廓院……,以是年九月二十三日丙申葬于邑西长乐乡晚候社之桃源……”时间、地点、人物、卒因,悉数有说明。咸淳甲戌四月、九月;新太平州(现安徽当涂一带)、隆兴武宁(现九江武宁)、江州(现九江市)廓院及桃源所在地今九江德安县;吴通判妻、周氏、安人、娘家父亲国史(官)周应合、儿子将仕郎。
![]()
德安县博物馆内,游客正在拍摄展柜里的“南宋粽子”。人民网记者时雨摄
这些信息可以带着我们回到南宋末年的九江地域,甚至沿江而下到当时的安徽太平洲,现今的当涂一带,试着走近墓主人所在的周、吴两个家族,看看他们在宋末元初改朝换张历史背景下的悲欢离合。
一、娘家武宁周家
我们先从墓志铭上周氏父亲“前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公应合”说起。《全宋文》卷八○六五载:“周应合(1213-1280),字淳叟,一字弥厚,号洪厓,又号溪园。隆兴府武宁(今江西武宁)人。淳祐十年进士,授江宁府学教授,历荆湖、江东帅幕。景定中以史馆检阅入对,忤贾似道,谪通判饶州,后摄郡事。咸淳四年通判宁国府。德祐中历知宁国府、瑞州。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八。”周应合在《景定建康志》中自称豫章周应合,宋时武宁属隆兴府(属豫章郡)管辖。武宁人周应合所在的周氏家族,正是大名鼎鼎的武宁棣华堂周氏。南宋文学家楼鈅曾题跋周氏棣华堂,楼鈅历仕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后世评价其题跋文字原原本本、证据分明。其《攻媿集》中记有题跋387篇,其中录有《跋周氏棣华编》言:“武宁周氏昆仲,以棣华集求诗,许之已久。”
武宁棣华堂周氏一门显赫,诗书门第,官宦世家,乃当时的武宁郡望。墓主周氏的祖父,即周应合的父亲周汝翼,官至荆淮宣抚使。曾祖父一辈在南宋光宗至宁宗时期,世传兄弟多人皆进士。宋末元初诗人陈杰曾在《挽周溪园国史三首》中赞周应合“一瞬风云宇宙新,一家中外几朱轮。”“几代人都曾乘坐达官显贵坐的红色的车子”,即是“一家中外几朱轮”,印证了周家几代为官的事实。
周应合最后官职是知瑞州,从墓志铭上看,周氏卒时他正从宁国府通判任上离职。周应合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是其在景定二年(1261年),仅用四个月便编撰完成的《景定建康志》。成稿后,由当时的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马光祖献予朝廷,宋理宗赞曰“玉音嘉焉。”《景定建康志》脉络井然,文字简练,详略得当;其体例合理、考辨严谨、内容丰富,深为志乘家推崇。《四库全书总目》称此志“授据总洽,条理详明,凡所考辨,俱见典核。”
![]()
除了墓志铭上说的女婿吴畴时任太平洲通判,周应合的儿子也多是为官一方。元代吉水人刘岳申所撰《申斋集》碑志篇中第一篇“奉议大夫泉州路总管府推官周君墓志铭”载:“仪之、豫章武宁人。棣华堂周氏,讳天风……宋宁宗御书棣华堂,敕旌表其门闾……。”说的便是墓主周氏的兄弟周应合的儿子周天风。又记其兄周天骥,“以童子能文试中书第一……宋亡元兴,有功于庐陵,官至正议大夫饶州路总管(此饶州其实应为吉州)。”说的是周氏另一个兄弟曾在元朝为官。
二、夫家德安吴家
墓志铭开头“新太平州通判吴畴妻安人周氏”所言新太平州,南宋时属江南东路,今当涂一带,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乃宋金战争中南宋兵家固守之地。《景定建康志》卷三十八中曾记“太平洲界内采石渡江阔而险……,昔金人入寇……,太平洲以乡兵等御之。”吴畴便在此为官。元代文学家、史学家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周瑞州神道碑记”中载有吴畴官至“朝奉郎、经略参议官。”前面所提周天风、周天骥是墓主周氏兄弟,在此铭文中也有记载。周瑞州即周应合,曾知瑞州,故名周瑞州。吴畴是德安人,1990年《文物》杂志发表的《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中,论述了清乾隆版《吴氏宗谱》记载,其中宗谱中“周氏生子二”与墓志铭里说周氏生有一男一女并不一致。德安吴氏一脉,乃西汉长沙王吴芮的后人。历史上吴畴一支虽记录稀少,但德安吴氏一族作为诗书望族,确有文史佐证。早在周氏去世(1274年)前七十年的开禧元年(1205年),德安吴氏便创造了一门三兄弟吴元、吴宏、吴愈同科进士的科举奇闻,轰动一时。吴畴所属的德安吴氏家族,作为诗宦望族,与武宁棣华堂周氏“几朱轮”一样耀眼。《全宋诗》收录了吴家三进士之一吴元的诗,吴元,字季诚,德安(今属江西)人。宁宗开禧元年与兄弟三人联登进士,官至知制诰。《全宋诗》收录吴元诗《兄弟同登进士》:
兄弟同登进士
南宋 · 吴元
勒马江边问玉京,百花头上占梅英。
云霄万里开鹏路,诗乐三章奏鹿鸣。
拂剑笑谈天下事,担簦慷慨日边行。
吴公兄弟谁先后,此事君王合与评。
![]()
南宋江南东路所辖太平洲位置示意
三、卒于江州廓院之谜
墓志铭中“疾卒于江州廓院……,葬于邑西长乐乡晚候社之桃源。”《文物》杂志发表的《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上详细说明了墓葬地点:“1988年9月,江西德安义峰羽绒厂在桃源山建水塔时发现1号宋墓。”“墓葬所在桃源山位于德安县杨桥乡罗家榨。”即墓志铭中“邑西长乐乡晚候社之桃源”,社相当于现在的村名,桃源是山名,现在也还叫桃源山。看来,是八十年代德安的工业建设扰醒了这位“绮年玉貌”下葬的周氏清梦。
![]()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德安县概览图”中德安“罗家榨”位置
“新太平州通判”的夫人为什么“疾卒于江州廓院”呢?吴畴在新太平州为官,周氏父亲周应合的墓志铭写的是“前宁国府通判”,那便是周氏去世的1274年,周应合已无官职。那周氏为何卒于江州官厅呢?廓院是官厅的意思。难道周父或者吴通判此时在江州?史书没有记载。但回到袁桷的“周瑞州神道碑记”,还是有些江州端倪。碑记有:“维周氏籍会稽,唐以宪衔官镇遏江州,曰勍,为御史中丞、银青光禄大夫,因家江州。”这里说了周应合家族在江州的历史渊源。“奉议大夫泉州路总管府推官周君墓志铭”,即周天风墓志铭中记载的更详细:“周氏其先会稽茂族,唐末有名御史中丞镇遏九江者曰勍,始家九江。”
宋亡不仕的吉州庐陵人刘辰翁是宋末元初的江西词派代表,他的诗作中有多篇是他与周家父子来往唱酬之词。现存的与周应合唱酬三首均调寄《水调歌头》,其中一首序中也提到了周的儿子自号小耐(耐轩)的周天骥。曰“献洞宾公像于溪园先生,报以阶庭府公耐轩寿容,曰:是类吾子。且三叠前水调以证之,于是某得自号为小耐矣…….。”词中有“大小卢同马异,天下使君与操,但欠虎铜符。”说的是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周应合知瑞州,与帅议不合遇劾辞官,遂随长子周天骥闲居庐陵的故事。周天骥在《元史》卷一六六《赵宏伟传》中有记载,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吉州知州周天骥不战而降,被元军任为吉州路总管。“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刘辰翁也有多首与周天骥的唱酬之作,比如《金缕曲 其三 奇番总管周耐轩生日》、《宴春台 寿周耐轩》等,后者作于1284年,那时距离周氏下葬已经过去十年,周应合也早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卒后下葬庐陵。从这些史料只能得知墓主周氏1274年去世后,1275年周氏父亲跟着兄弟在庐陵,找不到周家在江州的历史记录。“疾卒于江州廓院”和“因家江州”及“始家九江”这三个在周氏墓志铭上、周氏父亲神道碑铭、周氏兄弟墓志铭上出现的江州和九江,只能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了。
周氏父女去世时的江州、新太平州都处在宋末元初的动荡年代,要么准备打仗,要么刚刚战败,改朝换代。彼时的江州望郡,遭遇金兵南下、宋军抵抗的战火洗礼,已不复往日繁华。武宁郡望、德安郡望也从此流离失所,各安天涯。武宁棣华堂周氏、德安吴氏家族,都逃不过历史洪流的摧残,即使后来又有璀璨,那也不是在宋末元初,那得历经劫难后再从头。
周氏墓志铭上下葬时间是“是年九月二十三日丙申”,那是咸淳十年(1274年),即元至元十一年九月,金军伯颜、阿术率元军出襄阳,向郢州(今湖北钟祥)进发,宋名将张世杰领兵屯郢……彼时江州已经岌岌可危。到了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伯颜已杀到江州。二月,宋太平州、无为军、镇巢军及和州守臣均降。周氏女子因急病去世,亲人定然十分突然和悲痛,然而其不必亲历这样残酷的战争、改朝换代,某种意义上也算另一种安生。
周氏父亲周应合下葬庐陵是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往前一年(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宋丞相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正式灭亡。再往前(1276年),他眼睁睁看着儿子周天骥在吉州投降元军。女儿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275年,他肯定知道了女儿下葬的江州,自己曾有家的江州,已经被元军占领,江州廓院再也回不去了!去世前几年,他历经两个朝代更迭。相比之下,1274年女儿的豪华葬礼,陪嫁的粽子,那都是南宋时代的悲欢离合了,虽然才几年,可却跨越了两个朝代之远!
写到这里,手机上又有一条“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震天!沸腾全城!”的推送。不用细看,一定是哪里的龙舟赛又开始了,端午节喜庆气氛拉满的节奏。这太平盛世,去看看热血沸腾的龙舟竞渡,看完后,再去剥开一个粽子,尝尝稻米甜香。盛世华年的端午就要来了!
![]()
中国新闻网2025年5月23日发布的九江八里湖上200米直道赛激烈角逐现场。
初稿2025年5月26日(端午前)
修改2025年6月4日(端午后)
【作者简介】
辛会珍,1969年11月出生,山西临汾人。九江某央企从事管理工作30多年,研究员。业余喜宋史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