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一纸火药味十足的声明,骤然将塞尔维亚推向风口浪尖。该声明直指塞国军工企业“背叛俄罗斯”,指控其通过复杂路径,秘密向乌克兰输送了大量炮弹、火箭弹及轻武器弹药,数量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发之巨。声明措辞严厉,斥责此举“公然违背”贝尔格莱德官方宣称的中立立场,并断言此类军援“绝非出于人道”。
![]()
此情此景,颇具讽刺意味。须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数周前才顶住欧盟压力,亲赴莫斯科为普京的胜利日阅兵站台;而就在几天前,两国刚续签了关键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俄罗斯此番“兴师问罪”,矛头直指这位不久前还被其视为座上宾的伙伴,不禁让人诘问:究竟是谁的“背刺”更显突兀?
事实上,“塞尔维亚武器流入乌克兰”并非新剧本。回溯去年六月,俄方就曾上演过类似戏码。当时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冲突爆发后,塞国虽未参与对俄制裁,但其高达8.5亿美元的军火出口,相当部分最终辗转流入乌军之手。彼时,俄方反应迅速而高调: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扬言“直接沟通”、外交部警告“关系蒙阴”,更派出一名副外长亲赴贝尔格莱德“交涉”——其姿态本身已隐含贬抑之意,毕竟与一国元首对谈的,仅是俄方副外长级别的官员。
![]()
面对俄方咄咄逼人的姿态,武契奇并未退缩。他明确阐述了塞方的立场:武器出口是国家重要财源;塞政府恪守中立,未直接向冲突任何一方售武;所有交易均是与美、西、捷等国签署的既有合同,塞方无权也无义务追踪买方后续的转售行为。其逻辑清晰:在全球化的军工贸易网络中,尤其是军火屡经转手的现实下,小国塞尔维亚如何能精准掌控每一发子弹的终极流向?这一点,深谙国际地下军贸之道的俄罗斯,本应比谁都清楚。
**俄罗斯的“选择性震怒”:软柿子的逻辑**
俄方对塞尔维亚的“震怒”,在与其他国家行为的对比下,更显其“双标”本质。印度,一面以折扣价大肆进口俄油,甚至以拒购威胁俄方不得涨价;另一面,其出口的炮弹却大量流向乌克兰战场——去年外媒曝光印度已向乌提供弹药逾一年,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却异常低调,近乎默认。
![]()
再看土耳其,其行为堪称在俄罗斯“红线”上行走:不仅坚定支持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主张(立场较许多欧洲国家更强硬),更直接向乌出售TB-2无人机。对此,俄方的公开反应仅是“希望土方未来理解俄立场”,近乎“视而不见”。
何以面对同样“军火最终入乌”的结果,俄罗斯对塞尔维亚雷霆万钧,对印度、土耳其却“和风细雨”?答案不言自明:实力与地缘价值的差异,决定了谁是莫斯科眼中可施压的“软柿子”。武契奇政府实际上已竭力平衡:其军售合同多为冲突前签署,仅为履行契约;近年来为维持中立,已停止与西方签订新约,仅向特定第三国(如阿塞拜疆、塞浦路斯、阿联酋)售武。若塞方真有意“背刺”,以乌克兰战场之庞大需求,其获利何止区区8.5亿?面对俄方最新指控,武契奇甚至承诺:若查实武器确入乌,将终止相关合同。
![]()
**本质:敲打“不够顺从”的小兄弟**
剥开“军火流向”的表象,俄罗斯此番时隔一年再度对塞尔维亚发难,其核心诉求绝非单纯追究几批弹药。莫斯科真正的不满,源于武契奇政府未能满足其“绝对亲俄”的期待,特别是塞国坚持寻求加入欧盟的战略方向。在俄罗斯的旧式“势力范围”思维中,塞尔维亚仍是需俯首听命的“小兄弟”。只要贝尔格莱德不放弃“西向”努力,莫斯科便会持续寻找“敲打”的借口,以彰显其影响力,试图将塞尔维亚牢牢锁定在其预设的轨道之上。此次情报机构的指控,不过是这盘地缘政治棋局中,又一次施加压力的棋子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