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张人骏印”寿山石张人骏自用印
印文:张人骏印
边款:白石草衣。
尺寸:2.8×2.8×8.6cm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印面主人简介:张人骏(1847~1927),原字健庵,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又将字改为字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今河北唐山)人。张佩纶侄。清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山西巡抚、河南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任两广总督时曾指挥兵舰巡视南海诸岛,宣誓主权,故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人骏滩”,以做纪念。
![]()
寸石千钧:齐白石篆刻「张人骏印」中的艺术与历史对话
一、印石双绝:艺术与权柄的结晶
这方寿山石印章以2.8厘米见方的印面承载了两位历史名人的交集。齐白石以“单刀直入”的篆刻风格闻名,此印“张人骏印”四字布局疏密有致,线条刚劲如铁,边款“白石草衣”则显其谦逊本色。寿山石温润的质地与凌厉的刀法形成对比,恰似晚清动荡时局中文人风骨的隐喻。
张人骏作为清末重臣,其仕途贯穿同治至民国初年,历任六省督抚,尤以1909年任两广总督期间巡视南海、命名“人骏滩”的壮举著称。齐白石为其治印,既是对权贵的艺术服务,亦暗含对张氏捍卫国土的敬意。印章尺寸虽小,却是权力与艺术的微型纪念碑。
![]()
△齐白石刻“张人骏印”寿山石张人骏自用印(局部)
二、齐白石的篆刻革新与「草衣」精神
齐白石自号“三百石印富翁”,其篆刻突破明清流派束缚,开创“写意篆刻”先河。此印典型体现其“胆敢独造”的艺术主张:
- 刀法:单刀侧锋直刻,崩裂的石痕形成天然韵律,如“骏”字右部斜笔的果断凌厉;
- 章法:采用汉印满白文布局,但打破对称,“人”字留红与“印”字厚重形成视觉平衡;
- 边款:“草衣”自称源自其早年贫寒经历,暗示即便为高官治印,仍保持布衣匠人的本真。
值得注意的是,齐白石为张人骏至少刻过两方印(另有一方“丰润张氏世藏印”),可见二人交往匪浅。这类作品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如2024年一方同类印章以21.85万元成交,印证其艺术与历史价值的双重认可。
三、张人骏:从封疆大吏到历史符号
印主张人骏的一生堪称晚清政局缩影:
- 政治生涯:作为直隶丰润人,他凭借科举晋身,历任山西、河南巡抚,最终执掌两江、两广,成为南洋大臣。任内推动新式学堂、铁路建设,却也在辛亥革命中黯然离职,隐居青岛。
- 南海功绩:1909年派舰巡视西沙,竖碑立旗,其名永镌“人骏滩”(今属南沙群岛),成为中国南海主权的重要历史见证。
- 家族网络:作为张佩纶之侄、张爱玲堂叔,张家“丰润系”在近代政坛与文坛影响深远。其旧居现存天津湖北路,墓地位于故乡大齐坨村,均成文化地标。
这方印章不仅是私人信物,更折射出清末士大夫“以金石载道”的传统——方寸之间,既有个人志趣,亦存家国情怀。
![]()
△齐白石刻“张人骏印”寿山石张人骏自用印(局部)
四、金石之谊:文人篆刻的社会维度
齐白石与张人骏的合作,揭示了近代艺术与权力的微妙关系:
- 赞助机制:清末官员常委托名家治印以彰身份,如张之洞、端方均为金石收藏大家;
- 文化认同:张人骏选择“湘派”齐白石而非京畿名家,或因其敬重湘军传统(其家书显示他推崇曾国藩);
- 历史留痕:印章随主人生平沉浮,从督府案头到拍场秘藏,最终成为研究两人及时代的一手史料。
结语:微观史中的大叙事
这方2.8厘米的寿山石,凝聚了艺术家的变革精神、政治家的历史使命,以及一个转型时代的文化张力。今日观之,其价值已超越篆刻本身——当我们在博物馆橱窗前驻足,所见不仅是刀石之美,更是一段关于身份、记忆与文明的立体叙事。
注:文中艺术分析参考齐白石“胆敢独造”理论,历史细节综合张人骏家书、南海档案及拍卖文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