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虎口余生”寿山高山朱砂石闲章
1945年作
印文:虎口余生
边款:乙酉十月齐璜白石。
尺寸:2.7×2.7×5.1cm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
虎口余生的金石回响:齐白石1945年寿山朱砂印中的乱世哲思
一、印面背后的历史语境:1945年的齐白石
1945年(乙酉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节点,抗日战争胜利之际,82岁的齐白石身处北平,历经战乱沧桑。"虎口余生"四字印文,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慨叹,亦暗合时代洪流。这一时期,白石老人创作多含隐喻,如同期画作《多寿图》(雅昌拍卖记录)题款"乙酉夏八十五岁白石老人画于京华",可见其将生命体验融入艺术表达。
印材选用寿山高山朱砂石,质地温润、色泽沉郁,朱砂的赤红象征坚韧与生命力,与"虎口余生"的劫后余生之意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共振。尺寸2.7×2.7×5.1cm的方寸之间,浓缩了艺术家对生存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
▲齐白石刻“虎口余生”寿山高山朱砂石闲章(局部)
二、篆刻风格:单刀直切的雄浑气魄
齐白石的篆刻以"单刀直切、雄豪放旷"著称(《齐白石原石百品》评述)。此印刀法凌厉,线条如斧劈山石,印文"虎口余生"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虎"字右部夸张留白,似猛兽喘息之隙;"余"字结构险峻,体现动荡中的平衡感。边款"乙酉十月齐璜白石"以行书刻就,笔意洒脱,与印面的刚健形成反差,彰显"书画印"三位一体的艺术理念。
对比同期作品,如1945年《花虫人物册》(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超2800万元),可见其篆刻与绘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共通性。此印亦延续了白石"三百石印富翁"的自嘲与自傲,将文人雅趣与民间生命力熔于一炉。
三、"虎口余生"的符号解读:个人与家国的双重叙事
- 个人劫难:齐白石晚年多次提及"虎口"意象,或指抗战期间拒绝日伪索画的生存危机。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闭门谢客,在门上贴"画不卖与官家"字条,以艺术捍卫气节。"余生"二字既含庆幸,亦带悲怆,与同年画作《寒雨山房》(印文见《齐白石大写意印》)的孤寂感呼应。
- 时代隐喻: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从战争"虎口"脱险。此印可视为民族命运的注脚,与同期和平主题创作(如1956年获世界和平奖)形成精神脉络。
![]()
▲齐白石刻“虎口余生”寿山高山朱砂石闲章(局部)
四、艺术市场与学术价值
齐白石篆刻作品在拍卖市场备受瞩目。类似尺寸的寿山石闲章(如《不碌碌》印,3.2×3.2×4.7cm)多次现身拍场,而朱砂石材质因稀缺性更显珍贵。此印曾由齐白石书画院汤发周发布,传承有序,兼具收藏与研究价值。
结语
"虎口余生"印是齐白石艺术生涯的微型纪念碑,将刀锋下的金石之力与乱世文人的精神韧性永恒镌刻。方寸之间,可见一个时代的喘息与一位大师的铮铮风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