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鄱阳瓦屑坝。”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移民历史长河中,江西鄱阳瓦屑坝作为 “江西填湖广” 的重要集散地,承载着无数先民背井离乡的记忆。而湖北麻城孝感乡,紧随其后成为 “湖广填四川” 的关键始发地,二者在南方移民史上宛如两颗璀璨星辰,交相辉映,一脉相承。
![]()
一、以空间为笔,绘制可触摸的根亲图谱
![]()
踏入麻城市孝感乡文化园,仿佛瞬间穿越回数百年前的移民岁月。这座占地 1246 亩、总投资 12 亿元的文化园,于 2016 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园区以 “一轴一环” 布局,“移民历史轴” 串联起明代移民署遗址、迁徙路线碑刻群,“根亲文化环” 则围绕百家姓祠堂、族谱博物馆形成寻根服务圈。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文献里的铅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
“我们不是在造一座公园,而是给千万移民后裔一个‘回家’的理由。” 这种将文化地标转化为情感载体的理念,让文化园开放七年来累计接待游客 200 万人次,许多川渝游客直奔 “寻根” 而来,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祭祖广场可容纳万人同时祭拜,谱堂更收藏了 180 多个姓氏的 500 余套族谱,其中部分珍贵族谱从海外寻回。
![]()
二、以仪式为媒,编织跨时空的情感纽带
![]()
“江西瓦屑坝与麻城孝感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有‘江西填湖广’,后有‘湖广填四川’,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麻城市孝感乡公园管理中心主任邓秀宜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两地移民文化的渊源。麻城在 2016 年、2018 年以及 2025 年成功举办了三次大规模的祭祖大典,2025 年 4 月 16 日,麻城乙巳年寻根祭祖大典吸引了川渝云贵赣陕鄂豫皖 9 地 7000 余名移民后裔共襄盛举,大典 70% 的资金来自川渝地区的麻城商会赞助,形成 “文化影响力—商业价值—反哺文化” 的良性循环。
![]()
这场大典以 “古今共振” 为特色:三献礼的肃穆仪轨、载歌载舞的宏大场面、祭文诵读的铿锵声韵,重现了移民先祖 “敬天法祖” 的精神信仰;数字化寻根直播等创新形式,让全球移民后裔实现实时共祭。麻城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激活了民间参与热情,间接带动当地文旅消费超 8000 万元。
![]()
三、以学术为基,破译藏于族谱的迁徙密码
![]()
麻城移民文化研究自上世纪 80 年代由政协牵头启动,形成了 "政府主导、学术支撑、民间参与" 的立体化研究体系。麻城市孝感乡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尧东介绍,这项工作从最初的族谱整理起步,逐步发展为涵盖历史考据、地理信息分析、文化调查的综合工程。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不仅厘清了 "湖广填四川" 的迁徙脉络,更揭示出麻城作为移民中转站的特殊地——72% 的移民家族在麻城停留超过三代,印证了其 "移民走廊枢纽" 的历史定位。
![]()
在官方层面,麻城市政协文史委与地方志办公室建立协同机制:前者侧重于理论框架构建,后者专注于族谱搜集与寻根服务对接。这种分工在《移民姓氏小册》的编纂中尤为显著,这些姓氏工具书,受到移民后裔的青睐,成为寻根者的 "活地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曾锋指出,研究工作始终注重 "三个结合":官方理论研究与民间族谱实证结合、学术成果转化与文旅产业结合、地域文化挖掘与跨区域协作结合。
![]()
民间力量在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麻城市孝感乡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钟世武坦言,目前已搜集到 180 个姓氏、500 余套族谱,其中部分珍贵版本从海外寻回,但这仅占民间族谱总数的十分之一。为破解搜谱难题,当地培育了 多个姓氏研究会,这些民间机构不仅承担族谱整理工作,更在接待移民后裔、协助地名考证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例如,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周庆龙,通过家族族谱实证与学术研究,提出 "麻城信仰" 理论,系统论证了川渝移民后裔对麻城的文化认同机制。这种 "田野调查 + 学术创新" 的模式,使民间记忆转化为可验证的学术成果,更催生出 "族谱经济" 新业态——许多寻根游客会选择体验 "住祖屋、读祖谱、品祖味" 的深度文化游。值得一提的是,麻城移民文化研究始终保持开放视野。学者们将移民史置于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的整体框架下考察,发现元末明初的移民潮中,麻城孝感乡既是 "江西填湖广" 的终点,又是 "湖广填四川" 的起点,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成为连接赣鄂川渝的文化纽带。正如李尧东所言:"江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堪称古代中国南方的中原,其文化值得深入挖掘。" 这种跨区域研究理念,正在推动赣鄂两地共建 "移民文化走廊",让瓦屑坝与孝感乡从 "历史背景板" 变为 "文化主舞台"。
![]()
四、以创新为翼,让古老精神照进现实
![]()
在麻城市委宣传部的策划下,“川渝之根 老家麻城” 的标语出现在川渝的街头巷弄,巧妙将地域归属转化为情感认同。“移民文化的打造与移民后裔的寻根问祖,是一场双向奔赴。” 麻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晓辉的话,道出了移民文化发展的核心内涵。
![]()
在移民文化的挖掘与推广上,麻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首先,成立工作专班,为移民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积极开展各类文旅活动,主动前往川渝地区开展推介会,精准对接移民后裔集中地;再者,通过海选出 “川渝之根 老家麻城” 这一极具感染力的宣传口号,极大地提升了麻城移民文化的知名度;陈晓辉副部长强调:“移民文化不仅是一部充满苦难的迁徙史,更是一部展现先民奋斗精神的壮丽史诗。”将地域文化符号升华为情感共同体标识,让‘寻根’超越地理概念。
![]()
五、以协同为桥,共筑移民文化共同体
![]()
在麻城与鄱阳的移民史上,“江西填湖广” 与 “湖广填四川” 本就是同一迁徙链条的前后段落。麻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曾锋指出:“九成的麻城族谱显示移民源自江西,其中四成明确指向瓦屑坝。”这种文化关联为赣鄂两地共建 "南方移民文化数据库" 提供了实证基础,更揭示出移民文化研究离不开两地的密切配合。作为同一移民文化根系上的两支,这种天然的文化纽带理应成为两地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事实上,鄱阳瓦屑坝与如今发展成熟的山西大槐树,同属明朝洪武大移民的重要起点,一南一北,共同构成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中规模最大的两大核心。瓦屑坝作为南方移民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鄱阳而言,应积极主动对接其他移民圣地,在既有文化关联的基础上,推进 "中国南方移民文化数据库" 共建工程,联合申报 "中国移民文化走廊" 世界文化遗产,并着力开发 "瓦屑坝 — 孝感乡" 寻根旅游专线。这种 "美美与共" 的发展模式,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的弊端,又能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的文化集群效应,让移民文化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升华。
![]()
结语:在传承中创造 —— 对鄱阳的移民文化发展的思考
![]()
费孝通在《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中说 “文化只是作为一个环节,本身要维持,也要创新”。麻城的经验告诉我们,移民文化的挖掘与打造,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创造性转化——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温暖的情感连接,把散落的民间记忆编织成系统的文化叙事,让古老的迁徙精神焕发出时代的价值光芒。
![]()
对于鄱阳而言,瓦屑坝不仅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一个文化基因库。当我们以麻城为镜,看到的不应只是差距,更应是潜——潜力在于我们拥有同样厚重的历史底蕴,在于我们与麻城共享的文化血脉,在于新时代对根亲文化的强烈情感需求。只要我们秉持 “保护为先、创新为要、共享为本” 的理念,定能让瓦屑坝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照亮当代人精神归途的文化灯塔。
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文化传承之路上,麻城与鄱阳,本就是携手同行的伙伴。当瓦屑坝的涛声与孝感乡的乡音遥相呼应,当移民先辈的足迹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我们终将明白:所谓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对历史的深度挖掘,成于对现实的创造性转化,归于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来源:“耿介之”公众号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宋柄燃
![]()
![]()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