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辣椒和中国人的饮食,特别是四川人的“无辣不欢”,很多人可能有个印象:四川人吃辣的历史应该非常悠久。但若说辣椒这种作物本身在中国,特别是在四川的普遍食用历史,其实并不太长。这里头,确实有些有趣的渊源和误会。
![]()
辣椒并非中国本土作物,它的故乡在遥远的美洲。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明代后期,这一点在学界有比较广泛的共识。我们古籍中早期提到的“椒”,比如《诗经》、《离骚》里的“椒”,通常指的是花椒、秦椒或蜀椒等中国本土的辛香植物,并非我们今天吃的辣椒。所以,四川地区(古蜀地)很早就有“好辛香”的饮食传统,这个“辛香”主要指向的是花椒、姜、茱萸等传统香辛料。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里提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这里的“辛香”主要也是指花椒之类的本土作物。因此,说四川人追求辛辣口味有悠久历史是符合史实的,但辣椒成为主角,是相对晚近的事情。
![]()
辣椒传入中国的具体路径,学界有不同看法。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辣椒最早通过东南沿海的海陆传入。有研究指出,我国文献中关于辣椒的确切记载,可能最早见于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天启元年,1621年),其中提到“番椒,亦名秦椒”。而通常被认为记载了辣椒的高濂《遵生八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的“番椒”条目,其版本来源和可靠性存在一些争议。辣椒传入中国后,起初主要是作为观赏植物。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其食用价值,才被广泛种植。辣椒在国内的传播大致有不同路径。在北方,辣椒从山东等地传入,被称为“秦椒”,并向华北、西北、东北扩散。在南方,辣椒则从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经过江西,向湖南、贵州、四川等地传播。四川盆地的辣椒来源较为多元,既有从北方传入的“秦椒”,也有从湖南、贵州等地传入的“海椒”。
![]()
辣椒在四川的普及与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有密切关系。这些移民,特别是来自湖南、贵州等地的移民,将辣椒的种植和食用习惯带入四川。辣椒适应性强,产量稳定,其辛辣味道不仅能增进食欲,在四川这样日照少、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食用辣椒也有助于驱寒祛湿,加上移民群体多以贫苦农民为主,对辣椒这种开胃刺激又易于种植的蔬菜接受度很高,甚至有“辣子是咱穷汉子的肉”的说法,辣椒因而在四川迅速扎根。四川地区关于辣椒的较早记载见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大邑县志》,其中提到“秦椒又名海椒”。嘉庆以后,辣椒在四川的记载才逐渐增多并普及开来。到清末,辣椒在四川人的饮食中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
辣椒的传入和普及,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在四川地区。四川人创造性地将外来的辣椒与本土特产花椒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麻辣”风味,这成为了现代川菜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酱,其主要原料之一就是辣椒。相传郫县豆瓣酱的创制与清初入川的福建移民有关,其诞生和发展也反映了辣椒在四川的深入融合。所以,虽然辣椒在中国、在四川的食用历史只有大约三四百年,远不及花椒等本土辛香调料悠久,但它却深刻地塑造了现代川菜的味觉灵魂。
这么一看,四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传统确实源远流长,可上溯数千年,但这股辛辣劲儿,在辣椒成为主角之前,主要是由花椒等本土香料承担的。辣椒这位“后来者”在明清时期,特别是通过“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传入四川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迅速征服了四川人的味蕾,并与传统结合,创造出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川菜麻辣风味。这段历史,既是一部作物传播史,也是一幅生动的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画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