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编辑|夜郎西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
在数码摄影主宰的时代,一款停产近十年的胶片产品——撕拉片,却在2025年以“单张300元”“过期仍溢价”的姿态成为社交平台顶流。
从明星的“颜值检验机”到年轻人的“人生仪式感”,这场看似荒诞的消费狂欢背后,是媒介逻辑、情绪经济与资本运作的精密产物。
![]()
撕拉片的坎坷前世今生
1947年,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博士用6年时间研发出第一代撕拉片,让人类首次实现“拍摄即显影”的魔法。
撕拉片的本质是即时显影胶片技术,其核心魅力在于“一撕一拉”的物理交互与不可逆的显影过程。
这种需要手动撕开底片与相纸的即时成像技术,曾是商业摄影的黄金标准——王菲1998年专辑《唱游》封面、时尚摄影大师HelmutNewton的人像作品,都依赖撕拉片打样确认布光效果。
1963年宝丽来推出首款民用撕拉片相机LandCamera100型,单盒10张的相纸售价70元(按购买力折算约合2025年人民币500元),成为中产家庭的时尚玩具。
然而,数码技术的崛起让撕拉片迅速边缘化。

2008年宝丽来破产导致生产线中断,富士最后一款产品FP-100C也于2016年停产,全球库存仅余约50万张,且有一定的保质期,物理意义上的“拍一张少一张”将其推入文化遗产范畴。
停产后的相纸价格开始飙升,2015年FP-100C相纸仅售67元/盒,到2025年二手平台单盒价格已突破2000元,涨幅超30倍,被戏称为“纸片茅台”。
![]()
为什么年轻人甘愿为过期胶片买单?
撕拉片的爆红绝非偶然,而是一场由明星、MCN机构与摄影商家共同策划的流量合谋。
2024年底,欧阳娜娜以一组“未修原片”撕拉片写真引发首次讨论;2025年4月,鞠婧祎的香槟金色调撕拉片直接登上热搜榜首,相关话题播放量超几亿次。
明星团队深谙“缺陷美学”的传播密码——撕拉片的泛黄、漏光等“不完美”被塑造为“反数码精修的真实感”,精准击中公众对明星“天然颜值”的窥探欲。
粉丝经济则进一步放大效应。
![]()
以“鞠婧祎同款撕拉片妆容”为例,摄影机构将明星拍摄参数(如富士FP-100C相纸+宝丽来Bigshot相机)拆解为标准化服务,定价358-556元/张,并捆绑“明星同款闪光灯”(单次使用成本25元)等增值项目。
粉丝为获得“与偶像共享同一台相机”的亲密感,甚至愿意接受“成像失败不退款”的霸王条款。
这种“为情绪付费”的逻辑,与演唱会门票、明星周边等粉丝经济一脉相承,区别仅在于撕拉片通过“实体照片”将虚拟追星转化为可触摸的仪式感。
![]()
撕拉片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像是一场针对数字生存的“反向突围”。
在算法统治的社交平台,高清自拍需经过美颜、滤镜、数据优化的“三重异化”,而撕拉片的成像模糊、色彩失真反而成为“反标准化审美”的武器。
杭州大学生小唐的发言颇具代表性:“它让我摆脱‘点赞焦虑’——照片丑是因为胶片过期,而不是我长得不好看”。
更深层的动机在于对“确定性失控”的迷恋。
撕拉片从拍摄到显影的全过程充满变量:过期药水可能导致偏绿、漏光,手动撕拉可能撕裂相纸,显影等待的1分钟则制造了“延迟满足”的suspense(悬念)。
这种“半失控体验”恰好回应了Z世代对“确定性社会规则”的疲倦——正如社会学研究者指出:“当人生被升学、求职的KPI填满时,撕拉片的随机性成了低成本的反叛仪式”。
此外,撕拉片的物理属性天然适配社交媒体传播逻辑。
一张巴掌大小的相纸,其拍摄过程可通过15秒短视频完整呈现:明星同款相机、撕拉动作特写、显影过程的渐变效果,每个节点都预留了“打卡式传播”的钩子。
成都某照相馆要求顾客拍摄显影过程并发小红书,可获赠拍立得照片一张,成功将用户转化为传播节点。
![]()
撕拉片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尽管撕拉片仍处于流量巅峰,但其商业模式已显露危机。
短期来看,库存消耗与价格天花板将限制市场扩张。
目前全球剩余相纸约50万张,按日均消耗1000张计算,仅能维持16个月。
![]()
同时,300元/张的定价已逼近心理极限——北京PYQ照相馆尝试推出556元/张的“四宫格撕拉片”,但转化率不足5%。
长期来看,替代技术正在瓦解稀缺性叙事。
DAZZ等APP推出“撕拉片滤镜”,以算法模拟胶片颗粒感与显影缺陷,单张成本趋近于零。
小米口袋打印机则通过热升华技术复刻“实体照片仪式感”,单张成本大大降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富士正全力推广Instax系列拍立得,2025年产能提升20%,其相纸单价不到10元,直接冲击撕拉片的高端定位。
历史经验表明,摄影复古潮往往呈现“脉冲式周期”。
![]()
CCD相机从“电子垃圾”到千元爆款再到价格腰斩,仅用了两年时间。
撕拉片的命运很可能重蹈覆辙——当明星热度退散、库存见底、平替技术成熟后,这场狂欢终将回归小众收藏市场。
唯一确定的是,资本早已在热潮中完成收割:二手商贩囤积相纸获利超10倍,摄影机构单日营收破万元,而消费者手中的过期胶片,终将成为赛博橱窗里又一枚“怀旧勋章”。
撕拉片的爆红,是数字时代一场完美的消费主义寓言:它用停产制造稀缺,用明星绑定欲望,用缺陷伪装真实,最终将“过时”重新编码为“高级”。
当年轻人撕开相纸的那一刻,他们消费的不是胶片,而是对抗算法焦虑的幻觉、触摸旧时光的慰藉,以及社交媒体上短暂而璀璨的“存在感”。
这场狂欢终会落幕,但下一个“撕拉片”,或许已经在某条热搜里蓄势待发。
参考资料:
1.新京报《为何爆火?一张撕拉片从70元涨至3000元》
2.三联生活实验室《400块一张的天价撕拉片,年轻人拍完就后悔》
3.澎湃新闻《撕拉片突然火了,为啥能炒到三四百一张?》
一点想法(北京)旗下矩阵公众号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美网友“账本大公开”: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民开启民间外交》
《“病来如山倒”,造车开始大退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