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出血性休克的液体选择需根据休克类型、病理生理机制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决策。以下是主要类型非出血性休克的液体管理策略及选择依据:
非出血性休克的分类与病理特点
休克类型
常见病因
病理生理机制
液体管理核心目标
分布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脓毒症)、过敏性休克
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补充血管内容量,改善组织灌注
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
心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减少
优化前负荷,避免液体过负荷
梗阻性休克
肺栓塞、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
血流机械性梗阻,回心血量减少
解除梗阻为主,谨慎补液
低血容量性休克(非出血)
严重脱水、烧伤、肠梗阻
血管内或细胞外液丢失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恢复组织灌注
液体选择原则与具体推荐
1. 分布性休克(以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为例)
首选液体:平衡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氏液、醋酸林格氏液)
依据:脓毒症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胶体液可能渗漏至组织间隙,加重水肿(如肺水肿)。平衡盐溶液更接近生理状态,减少高氯性酸中毒风险(与生理盐水相比)。
过敏性休克特殊处理:
肾上腺素是核心治疗,液体复苏需联合使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快速输注(500-1000 mL),以纠正血管扩张导致的低血容量。
胶体液使用:
白蛋白:在感染性休克中,若需大量晶体液仍无法维持血压,可考虑补充4-5%白蛋白(ALBIOS试验支持)。
人工胶体(如羟乙基淀粉):禁用(因肾损伤、凝血风险)。
2. 心源性休克
液体选择:严格限制晶体液输注,优先使用小剂量平衡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氏液)。
依据:心功能不全患者对容量敏感,过量补液可加重肺水肿和心衰。需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如CVP、肺动脉楔压、超声心动图)评估容量反应性。
特殊情况:
若合并低血容量(如利尿过度),可谨慎输注250-500 mL晶体液,并密切监测反应。
3. 梗阻性休克
液体选择:有限晶体液输注(如生理盐水),但需以解除梗阻为核心。
举例:
肺栓塞:补液可能加重右心负荷,仅在绝对低血容量时使用。
心脏压塞:需紧急心包穿刺引流,补液仅为临时措施(如生理盐水100-200 mL)。
4. 低血容量性休克(非出血性,如脱水、烧伤)
首选液体:平衡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氏液)。
烧伤患者:
根据Parkland公式计算补液量(4 mL/%TBSA/kg),首选乳酸林格氏液。
严重脱水(如腹泻):
补充晶体液联合口服补液盐(ORS),必要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
液体选择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1、避免胶体液滥用:
羟乙基淀粉(HES)、明胶等人工胶体禁用于感染性休克、肾功能不全患者(EMA/FDA警告)。
2、高渗盐水争议:
仅在特定情况(如脑水肿、严重低钠血症)中使用,不推荐常规用于休克复苏。
3、监测与个体化:
动态评估容量反应性(如被动抬腿试验、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
心源性、梗阻性休克需严格控制补液速度,避免肺水肿。
总结:液体选择的临床思维框架
休克类型
首选液体
补液目标
需避免的液体
分布性休克
平衡晶体液± 白蛋白
MAP≥65 mmHg,乳酸下降
人工胶体(HES、明胶)
心源性休克
限制性平衡晶体液
优化前负荷,维持CO
过量晶体液
梗阻性休克
谨慎少量晶体液
临时维持灌注,解除梗阻
快速大量补液
低血容量性休克
平衡晶体液
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高氯溶液(如生理盐水)
关键指南支持:
感染性休克:2021年SSC指南推荐晶体液为首选,白蛋白为二线选择。
心源性休克:ESC指南强调限制性补液,优先改善心功能(如正性肌力药、机械循环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