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天发誓,这是现代人为了证明自己言论的真实性,常常会作出的举动。
在以道德为准绳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承诺。
而誓言,是承诺的进阶版本,以一种强制性的手段约束个人兑现诺言,做到言行一致。
如有违背,发誓之人则会承受上天的谴责。
由此而引发出的“誓”文化,不仅在现代社会中广为流行,在古代社会也留下了诸多痕迹。
春秋时期,发誓的主体多种多样,统治阶层和黎民百姓都可以以个人为主体方式,战前动员之时所有军人也需要发誓。
誓言出口,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行动制约作用,可仍然有主体违背誓言,春秋时期的“誓”文化有着怎样的特征?
从发誓的主体来区分,它又主要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类别?
个人立誓,常有违背
“郑伯克段于鄢”,这则春秋时期的经典事迹,常常会用来形容父母的极度偏心,也会用来佐证原生家庭的残缺性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郑庄公的亲生母亲,对他的成长和发展多有疏忽,母亲的所有心思,全部放到了郑庄公的弟弟公子段身上。
兄弟二人是一母同胞,因此难免会互相比较。
郑庄公常常心有不忿,明明自己已经处处表现得比弟弟更加优秀,可在母亲心中的地位却始终无法提升。
为了偏帮小儿子,他的母亲甚至会故意利用手中的贵族势力,对统治阶层发起冲击,试图把诸侯国首领的位置从大儿子身上抢走。
郑伯克段于鄢,这也是郑庄公百般无奈之下作出的选择,更是他为了捍卫手中权力的必由之路。
经此一事,郑庄公对母亲彻底死心。
他主动找到心灰意冷的母亲,对她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若是还没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阶段,那我此生便不愿再见你,换言之,若非死亡,我们今生不再相见。
这是一个儿子在母亲面前说出的最决绝的话语,这也是春秋时期的史书典籍中记载的最经典的一则与“誓”文化相关的故事。
郑庄公的言行,其实就是在发誓。
他以死亡为期限,切断了自己和母亲所有相见的可能性,发出誓言之后,他的行为将会受到上天的监督,终其一生,他都不能违背誓言。
郑庄公这么做,除了在表达个人情感上的不满之外,还在考虑政治阶层的现有利益冲突。
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和母亲所代表的贵族阶层,本质上属于完全敌对的政治对手。
在他打败自己的弟弟公子段的同时,以他为核心的统治阶层势力也彻底打败了以母亲为核心的贵族阶层势力。
所以一对母子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关乎人伦纲常,还与政治博弈直接相关。
身在政治旋涡之中,统治者所做的每一个举动都不会单纯,他立下的誓言,也带着相当浓烈的政治色彩。
这就是春秋时期誓文化的一大特质,个人言行常常和政治生活挂钩,一切举动都在为国家的政治进程所服务。
郑庄公通过发誓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他也是在告诉所有的贵族阶层,即便你们想要投诚,我也绝对不会再接受,你们的后路,已经被我完全封死。
立下誓言之时的郑庄公有多么决绝,违背誓言之时的他就有多么狡猾。
独木不成林,这是统治者必须要明白的一个问题。
如果不能团结所有的社会力量,他的统治迟早会遭到来自另一方势力的冲击。
在自己的执政生涯中,郑庄公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政治威胁。
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的局面,拉拢母亲,也拉拢母亲背后的贵族阶层势力。
可是,他誓言当中的“黄泉”,却让他开始担心,若自己真的违背承诺,私下与母亲相见,是否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提前去往黄泉之路。
从他的担忧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每一个人,都对誓言的制约和惩罚作用深信不疑。
他们相信,人一旦违背自己所发出的誓言,一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所以他们会尽量遵守誓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有违当初的意志。
可对于黔驴技穷的郑庄公来说,万不得已的时候已经来到,他只能从誓言本身的字眼上想办法,为自己违背誓言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他告诉大家,黄泉除了代表阴间之路以外,还可以代表地下的通道,所以他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在地下相见,那他和母亲就绝没有重逢的可能。
说到底,在绝对的政治利益面前,一切言论都可以被推翻,一切行动都可以被改变。
郑庄公专门安排下人挖出了一条地下通道,在那里见到了阔别许久的母亲,聊到了日后的政治局势。
他的母亲现在只有他一个儿子,再也没有办法通过扶持别的力量来打压他,所以除了帮他别无选择。
从郑庄公和母亲的关系当中,我们完全能看出春秋时期的“誓”文化特征。
以个人为主体发出的誓言,虽然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制约,但绝不是终身无法违背的强制性言论。
在政治利益面前,一切言论都可以让步,春秋时期的竞争实在太过激烈,政治色彩也实在太过浓烈。所谓誓言,在政治面前一文不值。
集体誓言,格局放大
因发誓主体的不同,春秋时期的“誓”文化除了有个人誓言之外,还有集体誓言。
比如国与国的外交关系当中,集体誓言就能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晋国与楚国,就是典型代表。
晋文公在即位之前,是众多儿子当中最不受宠的那一个,由于受到国内奸人的迫害,他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亡生涯,也吃了很多苦头。
寒食节的由来,就和晋文公密切相关。也是他为了报答恩人,纪念恩人,才强制要求寒食节前后三天不得开火。
在流浪过程中,他曾经受到过楚国国主的帮助。
楚国国主收留他,还以上宾之礼对待他,这位高高在上的诸侯国国主,并没有因为他一时的落魄而产生优越感,反而给他营造了一种招待贵客的氛围。
为了助他回国,楚国国主也是竭尽全力,不仅送钱送物,还为他专门添置了一支贴身护卫安全的私人队伍。
雪中送炭是最为不易的事情,所以楚国人的恩情,晋文公也一直铭记于心。
当然,残酷的政治世界当中,没有谁会一直付出不求回报,楚国国主这么做,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他知道,在如今混乱的局势当中,天下诸侯国之间必有一战,以楚国的实力来看,他们绝对不会是日渐强大的晋国的对手。
与其在战场中被对方吞并,不如先给出好处,让晋文公之后放他们一马。
所以这其实是一项君子协定,双方没有签订正式的协约,可是国与国之间的誓言,也约束着他们的行为。
后来战场之上兵戎相见,晋国军队果然在晋文公的示意之下退避三舍。
由此可见,集体性的誓言,相比于个人发出的誓言来说,对于行动的制约作用会更加强大。
一个统治者以国家的立场发出的誓言,代表了这个国家在政治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常情况下,统治阶层都不愿意为了蝇头小利而抹黑自己的国家形象。
原本可以在战场上直接吞并楚国军队的晋文公,也选择信守承诺,尊重誓言,放了楚国人一马。
不同国家的军队在战场上狭路相逢,这是春秋时期最为平常的一件事情,战争,犹如家常便饭,基本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古人最为重视战争,重视祭祀,重视与之相关的一切国家大事。
所以在战争之前,将军们通常也会通过公开立誓的方式,鼓舞军队的士气,提升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他们最强调师出有名,所有人都会把自己发动的战争称为正义战争,把被动卷入的战争称为防御战争,每一个人都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行争权夺利之实。
为了突出自己的正义性,他们一定会在誓言当中首先贬低对手,从政治的残暴、经济的落后、文化的封闭等诸多方面,将敌人批评得一无是处。
说完敌人,便轮到自己,他们会在誓言中着重强调本国军队的实力,让每一位士兵对接下来爆发的大战充满信心。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非常巧妙地在誓言当中融入激励机制。
若是士兵们能够在战场上收割足够多的人头,他们的军中地位自然也能水涨船高。
他们的家里人可以免去赋税,他们也能通过军功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战前誓言的作用,实在是多种多样。它既可以保证师出有名,也能保证士兵们的积极性,还能够通过激励机制增加战争的胜算。
集体誓言不能轻易违背,战前动员的誓言同样如此。
古人十分迷信,他们认为,如果不信守承诺,他们在战争中并不会得到上天庇护,己方大将可能会被对手斩于马下。
礼崩乐坏,微乎其微
随着春秋时代的发展,誓言对于每个人的约束作用正在逐渐下降。
所谓发誓,其实是人通过外力约束的方式来限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在一个道德水准相对较高的社会中,人们自然能自觉遵守誓言。
可若是道德标准逐渐下降,即便是冒着被上天惩罚的风险,人们也会去追求眼前的利益。
因此战国时期,誓文化则有了明显的转变。
底层百姓同样受到誓言约束,统治阶级为了逐鹿中原,却时常出尔反尔,甚至还美其名曰兵不厌诈。
当一个人反复违背誓言时,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不会再具备任何的公信力,他的行为也会影响身边的人,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到了大一统王朝时代,统治阶级更是不必在任何情况下立誓,他们已经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体系能够再规范他们的行为。
结语:
“誓”文化,代表着社会群体内心的秩序认同,大家相信誓言的作用,才会自觉遵守誓言。
但是在绝对的政治利益面前,政治秩序的认同往往会被强压一头。
为了占据利益上的先导性,春秋时期的人们也会违背誓言,时代更变,誓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参考资料:
《史记》
《左氏春秋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