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
1963 年生,山东乐陵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 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并获奖;发表书论、诗文多篇;出版《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单衣试酒》(诗集)《闭上眼睛看》《书在哪,法是个啥》《是与不是之间》《墓志书法审美与临创十讲》《自以为是》《常有梦斋初集》《中国书法全集 •黄宾虹林散之陶博吾卷》《书法篆刻教程》《楷书教程》《墨写新文学 • 于明诠书法集》《中国陶瓷印 • 于明诠》等论著、作品集三十余种。
夜归鹿门歌
一 个 人 的 心 灵 史
—— 对话于明诠
于明诠是当代书法家、教育家、文化学者。在三十余年当代书坛上, 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状态和清醒的批判精神, 引领书坛、鼓舞新风。同时, 他又以一位文化学者的视角, 理性地提出诸多对当代书法的批评与诘问, 比如书法教育, 亦或因书法展赛而催生出的“怪胎”——“展览体”等诸多议题, 引发了经久不息的讨论和热评。此外, 他又是一位一直坚持文学理想的诗人, 他不仅把诗的直觉和纯粹从少年带到了中年, 同时也带到了他一直觉着沉闷的书坛。
近年, 于明诠又致力于“艺术与生活”的全新思考。他结合了自己的生活情趣, 如听戏、画画、以文会友的优游和闲适, 来阐释书法及其艺术的人生功用。于明诠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关乎情怀的事情。正因为这一点, 艺术门类之间是不存在隔阂的。
琅玕吐秘诗雜僲心
王登科 (以下简称王) : 艺术跟人的成长有莫大的关系, 人心智的成长, 和身体的成长都需要不同的能量。而一个书法家的成长和小说家、艺术家不无相似之处。明诠兄如何看待艺术之于人生的?
于明诠 (以下简称于) : 中国传统艺术不仅是书法, 还包括诗词、绘画, 甚至戏曲等很多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最初并未跟一个人结合起来, 一定是经过很长时期以后自己融汇到一起的。一个人从小读圣贤书, 他将立志向看得最重要, 然后修齐治平, 主要是靠功业, 考取功名, 成为国家栋梁, 从而建功立业, 光宗耀祖。以前的读书人都是这样的, 所谓的艺术不是没有, 一定处于很次要的位置。
金陵图
王: 开始是一种功用。
于: 古人常说“玩物丧志”。其实玩物丧志很大程度指的就是艺术这类, 也包括诗词。年轻的读书人不好好考科举, 天天写诗作词耽于书画, 这是没出息的表现。
王: 薛宝钗批评林黛玉, 便属此类, 这是以儒家的思想作为判断标准。
于: 对。但是李一个人的人生的画卷展开以后, 比如说功成名就之时—宦海浮沉、坎坷磨难, 人生的种种感受有所都领悟了, 这个时候再回到艺术上来, 这些东西就开始在你的人生当中凸显。当你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些东西才开始有意义, 即你的人生体验、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感悟, 这些东西跟你的诗词、书画结合起来了, 逐渐由小变大。大到什么程度?刘熙载说这些东西跟一个人完全变成一体, “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人”。傅山说得更有力量, “字中有天”。他写字, 字中有天, 画画也是, 诗文也有“天”。为什么有“天”呢?因为文人此时才会意识到“玩物”才是安身立命的东西, 功名利禄都是浮云。最后因为你的灵魂、你的精神世界找到寄托。近代的李叔同, 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鸿鹄游天
弘一一心向佛以后, 我觉得他就还原了书法本该有的样子。他是如何做到的?不是他得了古人的一个秘不示人的碑帖, 更不是因为他凭着智慧悟到一种谁都比不了的技法, 其实是他的内心在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写字已经不需要向别人邀宠, 让人夸赞, 而是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独白。你若不懂, 最后只能称为“独白”。点、画、线、面跟人的生命融为一体, 这个时候不是小事了, 就很“大”了。当时的人很喜欢李叔同的字, 可能也没把这当作艺术品。那时候喜欢他的字, 因为大家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 而他也是高僧大德, 遂将他的书法作为一种收藏供养。
客至
今天我们突然发现, 民国这一代书法家, 你数来数去都不能把他落掉, 不仅不能把他落掉, 而且还是书法里面的关键人物。大家都在说书法要有视觉冲击力, 要有形式感, 要有相应技术, 其实你看弘一的书法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视觉冲击力,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设计, 近乎状如算子, 甚至点划线条的起笔收笔都很模糊, 而且行笔的速度也没有什么节奏感, 也没有情绪的起伏变化, 什么都没有。但是就这个东西, 又什么都有了。
过香积寺
王: 一开始抱以功利的目的,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 心智的提升, 逐渐把艺术和人格融为一体, 最后变成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我们这个年纪更多的是受朦胧诗派的影响, 尤其是八十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候, 文学艺术对我们是一种启蒙, 每个年轻人都喜欢诗歌, 您对诗歌的兴趣也是在大学的时候萌芽?
于: 我是1980年上大学, 正值文学年代, 那个时候不光学文科生, 学理科、学艺术、学音乐的都读几首诗。这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一个热情高涨的文学年代里, 亦是一个理想闪耀的年代, 大家都有理想,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呵呵。
尚艺致远
王: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科学的春天。
于: 对, 整个社会都是那么的积极向上。那时候我有两个爱好, 一个是书法, 一个是诗歌。文学小说也爱好, 我当时也写小说, 也写诗。那时候对书法和诗歌的热爱甚至超过了对专业的热爱, 我的专业是政治, 就是学马列的。但那个时候特别喜欢朦胧诗。
王: 我们那时期谈的前一代诗人都是郭小川, 以及中学课本里提到的臧克家、贺敬之、何其芳那一代人。后来上学的时候, 朦胧诗派在当时是非常新潮的。
于: 对。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 课本里有贺敬之的诗《西去列车的窗口》, 那是很政治化的, 但我每次读的时候都能读到自己热泪盈眶。
杨万里句
王: 诗的形式本身很吸引人, 包括诗所呈现的时代面貌都是形式的体现, 所以我觉得诗的形式非常重要。
于: 对的, 特别是在那个理想化的年代。其实我后来想想, 那时大家内心比较纯净, 跟今天世俗的东西相比, 还是很值得怀念的。这一百年两次思想碰撞解放的年代, 一个是二十世纪初的五四运动, 再一个就是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 那时候文学的创作热情高涨, 一个作家写一首诗, 写一篇小说, 只要发表了, 马上红遍全国。
那时候都崇拜诗人, 著名诗人朗诵聚会朗诵的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如果不动用警察他们就出不来, 这种场面如今只在歌星演唱会上有。一名作家、诗人能被大家追捧到这种程度, 可能今天大家想象不出来。
王安石诗
王: 我们这一代人从英雄主义, 历经一段迷盲的时期, 到理想主义, 文学给予我们理想主义最好的发泄口, 借助它来承载很多东西。一个人很难改变在青春期形成的世界观, 我们今天还是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于: 是的。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到了这个年纪, 越发觉得开始往回走了。其实人生就像画圆圈, 小时候从哪里出发, 最后转一大圈, 走来走去, 还是走回起点。其实是走向自己的内心。文化自身就有这么大的魅力, 最后的终点都是回归自己的内心。
三年前我跟诗人欧阳江河、车前子几个人在日照办过一个展览。日照是很小的一个城市, 但社会上依然有一批坚持写诗读诗的年轻人。因为诗歌, 使得他们在世俗社会里面还能够保持一点文化人的理想, 很有感慨。
饮湖上初晴后雨
王: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中青展”中, 您一直引领着创作的动向, 您的探索和思考也是发人深思的, 所以想问明诠兄, 那时候您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
于: 其实我上小学就练字, 因为我的家庭成分不太好, 老人讲把字练好将来在村里兄弟爷们儿有红白大事, 能用得着你, 这样大家就不歧视你。当然自己也喜欢。1980年上大学的时候仍然在坚持。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米芾董其昌的字, 写的比较好看。写这种字, 满纸风流。那时班里很少有人会写毛笔字, 你写得好看, 老师、同学都觉得你多才多艺。但是文学就不一样了, 文学每天都在一种激动的氛围中滋养大家, 读一首好诗, 读一篇好文章, 读一篇好小说, 那是热血沸腾的。
花好月圆人长寿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86年的一个冬天, 下着大雪, 那天我参观了萧娴的展览。在展厅看了整整一下午, 我第一次发现字还可以这样写, 那些点划、线条, 那种内容跟我原来看的印刷品字体不一样, 表情特别丰富, 像跟你面对面说话一样的感觉。这是一个转折点,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重视书法。那时候我也订了《书法》杂志, 但是不像关注文学那样痴迷书法, 再后来读到了叶秀山的《书法美学引论》, 他认为“书法就是书法家说话”。我看过很多人关于书法的定义, 看过很多教科书, 解释得都有道理, 但是没有这句话说得深刻, 他说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就是说你有话要说, 而且通过点划线条把内心里的话说明白, 同时能打动人, 便说到点上了。如果没话说, 亦或说不明白, 或者说明白以后你的意思很浅薄, 不能感动别人, 那便不是书法。
程砚秋诗
其实那些年我对传统的碑帖经典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好像2003年吧, 荣宝斋曾出版过一套《经典名帖大家临》。这套书里我曾经写四件经典名帖, 我认为最像的是《寒食帖》, 《祭侄稿》也挺像, 而《兰亭序》《韭花帖》是不太像的, 有我自己的特点, 不是完全模仿的。
空山灵雨
九十年代初期我开始参加全国的书法展, 如五届“中青展”、五届“全国展”、一二届“新人展”、三届“篆刻展”等, 六七八届“中青展”我侥幸获了一等奖, 作品获奖肯定会受到关注, 这也许是老兄说的“引领”的意思吧。但那几年流行视觉冲击之类的说法, 而我的那几件作品恰恰是没有什么“视觉冲击力”的, 三件都是小字, 章法也比较平和, 幅式又不大。如果是好作品引领的话, 我认为也算正常。我觉得若是某种“正确思想”或文件精神“引领”创作风格, 就不正常。
东栏梨花
王: 明诠兄, 过去一直以一位书法家的身份关注创作, 这么多年您在大学任教, 称您书法教育家名副其实。能谈谈您对书法教育的理解吗?
于: 自己写字的时候觉得很自由, 很好玩, 从未考虑过这一类的问题。2003年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当时还称美术系, 成立书法专业, 招收本科生, 聘任我做兼职教授并筹建书法专业。2004年聘我做研究生导师, 同年招收第一届书法研究生。我是后来才关注这些事情。
首先, 教育体系比较混乱。学校的老师都是“各自为政”, 只根据自己的一些理解, 擅长什么就讲什么, 没有统一的学科发展体系及其衡量标准。比如:大一主要是什么样的培养目的?大二想要达到怎样的培养目标?当时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 不知道把书法归在哪个学科里面, 大部分人主张放在美术学院, 也有人主张划分在文学中文专业, 或归在文献史料研究中, 还有的主张划分到师范教育下。直到2015年, “国务院学科办”作出明确的指示, 提出书法教育、书法学属于国家二级学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学科虽然明确了, 但是过去的那些现象、问题依然存在。当时我起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 我想了以下几点:一, 临摹、体悟、创作三位一体, 不把临摹和创作对立起来, 而且中间存在一个很关键的“体悟”环节, 作为临摹与创作的衔接。在本科阶段, 相当一部分院校把本科的书法教育办成考前集训班的延续, 这显然不妥。学生上课就是临摹隶书、楷书、行书、篆书, 如若存在问题便请来老师做示范, 然后依循老师的作品样式临摹。集训结束以后, 在学生脑子里面便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这就是书法, 书法就是临摹、模仿老师。这样一直写便是所谓的书法创作, 这等于把书法专业办成了书写毛笔字的训练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王: 将书法学习变成职业培训。
于: 要成为书法家, 第一要具备书法的知识:诸如书法史、古文字学、古代汉语、古典诗词、书法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积淀, 具备全面的素养。另一方面就是技法训练。很多人不重视知识的功效, 这是一种偏见, 因为知识不是死的知识, 技法训练不能只停留在临摹古人的层面, 如果把临摹古人书法到惟妙惟肖的程度当作一个培养目标的话, 即使四年后把字临得跟古人一样乱真又有何用?我们又不是培养造假高手嘛。
南无阿弥陀佛
王: 您刚才所讲现今书法教育的诸种弊端, 追根溯源还是我们对于书法的概念, 或者是书法本身的肩负混淆不清, 不知道书法究竟是什么东西。从您自己三十年的艺术历程谈起, 这就是非常好的个案, 一个书法家是如何养成的个案。
于: 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怎样让学习知识转化为对于传统资源的再利用, 把传统资源变成一种再生资源。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 怎样变成自身的一种素质, 变成创作的动力。还有, 你在训练的过程中如何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 放到点画用笔中去, 放到结体和章法中去, 如何去实现?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环节就是体悟。如何体悟?一是读古人的字帖要学会跟古人对话。比如, 在临“二王”之前, 不要先动手临, 一定要先把“二王”的年谱找出来, 看看他们生活的时代, 每天都曾经做过什么, 交往哪些朋友, 要还原回去。要写好“二王”, 首先要看《世说新语》, 还要读陶渊明的诗, 谈魏晋风度, 则要看“竹林七贤”, 你看他们每天做的事再体会, 这些看明白, 看懂了, 便会形成一个关于“二王”的立体感受, 这个感受对如何深入理解而不是皮毛地理解“二王”十分关键。其二, 是把每位古人都放回到“历史坐标系”去理解, 特别是具体地理解每个人, 让作者从其作品里“站立”起来。第三, 不仅细心学习和体会每位古人的思想与技法, 还要学习思考他们, 学习理解前人的方法。第三点尤为重要。
李白《行路难》
王: 这使我联想到于坚的诗词理论, 他一直强调一名诗人不应该仅依赖记忆、习惯从事写作。书法也是这样, 一次临摹训练, 脑袋里这边浮现的是王羲之, 那边是颜真卿, 可能全是古人的东西。整个过程什么都有, 有习惯, 有经验, 有传统, 就是没有鲜活的自我。于:没有思想嘛。王:其实, 艺术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现今的社会反而崇尚技术。就是所谓的“展览体”, 在一个特殊的书法时代, 变成展览所催生的一种怪胎。
为民做主
于: 学生一入学, 由我来主讲三周的书法鉴赏。书法鉴赏也有很多教材, 比如说篆书、隶书, 如何去欣赏经典, 我不讲这个, 这些东西自己看就可以了, 我所讲授的内容是到底什么是书法。但是我讲述自己理解的同时也会告诉大家, 这其实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习艺术, 就必须先学会自己思考问题, 而不是找一个标准答案, 然后就照此勤奋地下工夫, 一劳永逸。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没有标准答案为什么依然要讲?因为学生要带着这个问题读四年书, 要经常的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是书法, “书”在哪, “法”是什么。每一次的思考, 每一次的结论都可能促使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一些。三周的课程结束之后, 对于本科生来说, 颠覆了他们在社会上形成的观点, 好像都不知道怎样学习书法。其实不知道怎么学是对的, 如果很清楚, 很明白反而是不对的。因为何为艺术, 当然包括书法, 永远是个无解的。
核酸图
王: 明诠兄所谈的“体”和“悟”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 碰见一位好的老师, 他们会影响你一生中最关键的几步, 有时甚至是一句话, 让我们从一个点开始, 逐渐琢磨, 一点一点成长到最佳的状态。所以像您说的, 老师的意义可能更在于指引, 不是告诉学生具体的做法, 而是告诉你大致的方向, 你就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速度、工具和方法。
于: 我自己曾这样困惑过, 也因困惑而受益, 就想让他们少走弯路。这也算是探索吧。
十五贯
王: 明诠兄是戏迷, 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成为您的绘画取材来源。那么京剧对于你的书法影响是怎样的, 你从京剧里看到了什么?
于: 我觉得京剧是传统文化里同书画艺术非常相近的一门艺术。书画界往往不大关注京剧, 但是京剧名家们是很关注书画的。你像“四大名旦”, 都正式的拜过老师。尚小云、荀慧生曾拜师吴昌硕, 梅兰芳拜过齐白石, 而且他们画的写的都很好。
清风亭
我觉得中国的书法同戏曲在审美特点上是很接近的, 都是靠程式, 都是“有意味的形式”。程式本身是抽象的, 不是具象的, 书法当然很典型了。五四运动期间, 胡适他们认为中国的京剧较之西方话剧简直太落后了, 现场感不强, 可以按照西方的话剧改造一下。有人便问怎么改?“秦琼卖马”, 卖马人拿一个鞭子上来, 我们觉得不真实可以牵一匹马上来, 那若是“武松打虎”呢?京剧高明就在于, 一个简单的动作抑或一个程式便概括了很多内容, 时空亦可以很自由的变换, 老百姓都能看懂。京剧的故事情节都是烂熟的, 台上走几步, 具体什么动作, 什么唱词念白, 戏迷们熟稔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啥戏迷一遍遍听, 乐此不疲?最终是体会由表演不同而生发的不同味道,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演员表演的风格不尽相同, 味道当然也不同。
国家事用不着尔等劳心
王: 所以这点和书法一样。
于: 书法, “朝辞白帝彩云间”这几个字, 再熟悉不过了, 谁都知道。每次写就的效果都不一样。关于点画的处理, 蘸多少墨, 用多大的力, 什么角度, 写涨墨的还是飞白的, 是枯的还是涩的, 配什么样的结构, 加什么样的章法, 都不一样。不是文字内容不一样, 是味道不一样。
击鼓骂曹
王: 我觉得诗总是对抗着世俗的语言, 语言已经被我们用烂了, 尤其今天网络上的语言、官场的语言、市井生活的语言, 诗可能一直对抗着他们。书法也是一样, 今天您的努力也是如此, 坚守着自己书法的点画, 也在客观上抗拒着世俗的点画。
于: 观众为什么要看你的作品?因为他们希望从你的作品中琢磨出一种味道, 这种味道应该有别于他人, 只有你的作品中才有, 而且你把它做得很精深, 酝酿得很丰富, 它有很丰富的内涵, 甚至有超拔的品位境界, 观众可以从你这里得到共鸣, 得到感应。否则, 你的作品与他人并无二致, 还不如看古人的字呢?
铡美案
竹露桐云联
清如座是联
树色清流联
孤村古寺联
天惊巷语联
相遥坐听联
沧海太岳联
十里百重联
最喜还求联
芳草清风联
半窗六月联
放眼开心联
除却恍如联
得好有奇联
从来自开联
种梅爱菊联
精光落笔联
鍊句心似联
千株十倾联
四季一生联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艺术品2016年08期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