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江苏省江阴市一个村的党委书记去世后,周边花圈店的价格狂升,往常一个只要两三百元,但这个书记去世后、第二天就涨到了1500元,隔天再涨到2000元。这个村就是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这个书记叫做吴仁宝。
在一个时期里,吴仁宝和华西村几乎是一个意思。吴仁宝,1928年11月17日出生在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即: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1954年2月参加工作。只读过3年私塾的他,自1961年担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创造了一个乡村奇迹,将一个穷困不堪的江南小村,建设为享誉海内的“天下第一村”。
这一奇迹的创造,始于“农业学大寨”。196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寨之路》的报道,号召全国农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吴仁宝从中看到了华西村的希望。
当时的华西村,土墩洼地星罗棋布。吴仁宝率领群众大干苦干,削高地、填低洼,平整土地,改道河流;用了7年时间,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高产稳产的优质粮田。当年铁姑娘先锋队和少年战斗队的主力,后来都成了华西村的元老。
1972年,华西村建成吨粮田,成为“学大寨”样板村。1973年,吴仁宝当选中共“十大”代表,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
1975年,村里盖了一座5层楼房,作为村幼儿园和小学的校址。当时,周边江阴、常熟、张家港等县城都没有5层高的楼。后来,当吴仁宝的偶像陈永贵来华西考察时,站在这座楼上高兴地说:“我们农民也能盖五层高的楼了。”
1976年起,华西大队成为国家对外接待点。1976年,来华西参观的省级领导223批,地市级领导333批,县级领导1275批,县级以下8000多批。此外还有35个国家的外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大包干”,农村的典型从“大寨”变成了“小岗”。华西大队这个老典型的日子不好过了。
吴仁宝给时任江苏省省长写了一封信,恳请上级对华西的不要多加干预。吴仁宝利用自己的权威顶住了分田的压力,决定了华西村的发展道路——既没有分土地,也没有分村里资产和企业,坚持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
就这样,华西村沿着集体所有制的道路一路走了下来,财富如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增长。村民们住上了别墅,拥有了汽车,村里也有了公园、学校和五星级酒店。
说到华西村的发展,村里的企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媒体在关于华西村的报道中往往夹有私货,说村里的企业是在以前“以粮为纲”的时期里,吴仁宝偷偷留下的一条“资本主义的尾巴”。
如:对于他们起初建的粮食加工站和小五金作坊,一些媒体的说法是:“(吴仁宝)一边当学大寨的典型,一边在暗中办起了小五金厂。因此也赚了不少钱,首先富了起来。”
这些媒体还说:“随着改革开放到来,工业兴村的路径选择终于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面。”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上社队企业是人民公社制度的产物。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过程中,就有不少地方办起了社队企业。那时叫社队厂场,包括五金厂、农械厂、机械修造厂、农机具、铁木加工厂、采矿场、石场、沙场、林场、果场等。
毛主席当时到各地视察时,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在1959年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就对社队企业大加赞扬,并欣喜地发表了赞扬社队企业的一段名言:“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这段话发表在1959年8月2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后来到1963年时,苏南一带涌现一大批社队企业,并且有的厂场当时已有相当规模。江苏华西生产大队吴仁宝创办的集体企业,就是其中的出色者。
1965年,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调查后写了个报告,呈给中央各领导。主席仔细阅读了材料,沉思良久,欣然批示:“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
主席1965年的批示,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包括华西村在内的社队企业的发展。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再明确次提出:“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等到1975年9月,由毛主席批准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肯定了社队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数据显示,到1978年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共有152.4万个。其中社办企业32万个,平均每个公社6个;大队办企业120万个,平均每个大队2个。全国有98%的公社、82%的大队办了企业。
当时,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达550亿以上。社队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点七。有的地区比重更高一些。如江苏社队企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近百分之二十。
综上所述,在主席时代,社队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潮:58年是第一个,65年后是第二个,75年后是第三个。
但是曾几何时,一些媒体和个别领导,为了讲述“春天的故事”,无中生有编造一些以前在办社队企业如何艰难的故事,有的甚至夸张到说那时办社队企业“要冒着被枪毙”的危险的。这是罔顾事实的。
华西村富裕了以后,吴仁宝并不满足,他希望把华西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农民村致富。于是,“接待”后来就成了吴仁宝每天最花时间的工作,最多时一天要亲自接待6批客人。上至国家领袖、中央委员、省市领导,下到各地的村长、支书、村民、记者、游客。来参观、调研、学习、访问者络绎不绝。
曾有人问吴仁宝:“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他回答说,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华西,就是为看他本人,听他报告。哪怕一百人中有一两个人感动了,回去想努力干工作;一万人有一两人成功致富,他都认为值了。
这让如去想起一件事情。当初主席接见红卫兵时,一天要站八九个小时,有人劝主席不要太累了。主席当时说,我不怕累,我就是要想让更多的孩子见到我,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希望。将来,我不在了,有人要搞修正主义,现在在广场上见到我的孩子们当中,会有人记着我对他们的希望,敢于对修正主义造反有理。我多站一会,多见一群孩子,就多一份希望。
吴仁宝的汇报和主席的说法异曲同工。吴仁宝生前家里一直挂着毛主席像,几十年里从未拿下来过。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下葬那天,数万民众沿途相送,哭声震天!此去经年,如去愿老书记安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