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作者|七步半
全球第二大PC厂惠普,近期因供应链“去中国化”和大规模裁员,成为舆论焦点。
3月3日,惠普CEO恩里克·洛雷斯(Enrique Lores)宣布,到本财年结束时,面向北美市场销售的产品中,中国制造占比将低于10%,并将90%的业务转移至泰国、墨西哥。
2月底惠普宣布再裁员2000人,这意味着三年来其裁员规模将达到9000人,相当于每天有8名员工收拾工位离开。
做出如此大转型抉择的惠普,是跨国公司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的典型缩影。其本质是在政治风险与经济效率间寻求脆弱平衡。
惠普,这艘年过八旬的科技巨轮,正收起风帆驶向未知的深水区。
关税大刀下的“乾坤大挪移”
惠普CEO之所以有上述言论,是因为惠普近年来早就悄然进行业务布局大迁徙,“去中国化”去年更是加快了步伐,并且延伸到更多代工厂的层面。
广达和英业达是惠普的两个主力代工厂,最新消息显示,截至目前,两家代工厂陆续推动产能转移落地,按照惠普要求,已经纷纷在泰国筹建生产基地。
英业达早于2023年在泰国开启建设新厂,最近传出消息,本季度其笔记本电脑生产线预计将建设完毕,成功投入使用。其产能约为每年2000万台,与重庆厂产能不相上下。而该厂的另一服务器产线仍在建设中。
去年8月份,有消息称,惠普正与供应商商谈,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超过一半的个人电脑生产迁出中国。“惠普设定了内部目标,最终高达70%的笔记本电脑将在中国以外生产。”
如今看来,这个比例还是小了,因为,按照其CEO上述所说,本财年结束时其90%的业务将转移至泰国、墨西哥。
近几年海外企业纷纷将一些生产和供应链迁移出中国,苹果、戴尔等均有此类动作,尤其是苹果,其还带动上游产业链一起迁移去当地开厂。
这种乾坤大挪移背后,与美国政府的“关税大刀”脱不开关系。今年2月1日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10%关税正式生效,而近日特朗普又放言在10%的基础上再加10%至20%。这让PC产品原本就薄如刀片的净利润雪上加霜。
产业链大迁移,这可不是简单的“搬家游戏”。短期内,惠普等企业会因此避开关税的成本压力,不过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优势,短期内还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因此转移后的硬件产品配套等风险反而加大不少。
长期来看,这种迁移未尝不是对其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消减。比如泰国新厂的工人培训时间和成本、良品率的下降,以及一些精密零件需要从中国空运造成的额外运费。
避免关税上省下的钱,转眼又贴进成本窟窿。就像玩俄罗斯方块,刚消掉关税这块“顽固积木”,物流、人力、品控的新障碍又层层堆叠。
瘦身游戏的生存法则
全球每卖出4台电脑,就有1台贴惠普商标的时代已成往事,如今,收缩战线是西方科技巨头的主旋律,显然惠普也不例外。
公开数据显示,该公司在全球59多个国家和地区雇用约5.8万名员工。惠普三年裁员9000人,简单计算得知,裁员数量占总员工达15.5%,远超戴尔同期6%的裁员比例。
惠普计划再裁2000人背后,是PC市场复苏微弱的压力。继全球PC出货量连续两年下滑后,根据IDC的数据,2024年,该数据终于实现同比增长1%至2.627亿台。行业趋势叠加消费电子创新乏力,迫使企业通过裁员压缩成本。
来自美国对华关税不确定风险压力,也直接侵蚀了企业利润。惠普2024财年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仅为5.7%。整个2024财年年其净利润同比减少15%。低利润率倒逼其通过供应链重组转移成本压力。
当行业寒冬撞上“关税大刀”,西方科技巨头们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戴尔砍掉6%员工,英特尔停止扩建以色列工厂,全球PC江湖正在上演现实版《饥饿游戏》。
行业暗战正在重构世界版图:高端工作站坚守中国智造,中低端机型在东南亚安家,墨西哥工厂包抄北美市场。就像三体世界里的“黑暗森林”,每个玩家都举着成本与风险的探照灯,在迷雾中寻找生存坐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