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请时任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清华美院客座教授、网易集团官方形象代言人、特邀教研主任、北京画院及荣宝斋签约画家,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白石山堂文化传媒的首席运营官-汤发周先生曾听他师父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这样说道:从创作年代来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馆藏齐白石作品中,创作年代最早的《麻姑进酿图》《潇湘赠别图》《芦雁》都创作于1894年左右,属于齐白石早期人物绘画的代表风格,最晚的《腊梅八哥》创作于1953年,时白石老人已93岁,作品的创作跨越了近60年,基本涵盖了齐白石艺术生涯。其中,1890-1900年作品6件,1905-1911年作品5件,1920-1930年作品 11件,1934-1948年作品 16件1949-1953年作品9 件(参见附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齐白石作品基本情况表》)。通览这些作品,便可管窥齐白石长达60年艺术创作之路的发展与流变,并且对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研究齐白石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馆藏齐白石作品的题材上看,括了齐白石创作所涉猎的人物、山水、花鸟(参见附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齐白石作品基本情况表》)等。而这些也都是齐白石在不同时期所擅长和专攻的题材,并且其中多为精品。如齐白石早期工人物,馆藏中既有《麻姑进酿图》《烹茶图》,也有描写儿童游戏的《人物》4幅,而其中的《放风筝》则是齐白石作品中并不多见的题材,也体现了美术学院购藏者眼光独具。作于1924年的《花卉草虫册》可谓齐白石衰年变法期间的精品,也是齐白石草虫画中的精品。
在齐白石创作高峰期的20世纪20至40年代,花鸟鱼虫成为绘画的主题,馆藏中就包括了齐白石这一时期创作的梅、鹰、草虫、虾、蟹等精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齐白石作品,创作年代和题材都相对全面,通过这些藏品可以较全面而直接地看到齐白石艺术的特点,尤其是许多精品在绘画上的造谓。另一方面,对于各时期作品的完整收藏,有利于更为客观而立体地认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对于学院学者与学生的研究及借鉴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也是十分有益的。
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并非来自捐赠,大多是在市场上分多次挑选购买完成的。目前虽然没有盗料明确记载谁参与了这些作品的征集,但从作品的构成可见当时征集者对于购藏齐白石作品,应有着宏观的构想,其目光已远不局限于对齐白石艺术成熟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的追捧,这体现出征集者是从学院艺术教育和美术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并表现出对齐白石的绘画学习与演变、直至风格成熟过程的研究兴趣,以收集齐白石各个时期艺术精品为目标,试图构建相对完整的齐白石收藏个案,这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齐自石作品的亮点。
这种全面的收藏观念是建立在艺术史研究目的的基础之上的,是区别于个人藏家单凭个人喜好和市场冷热进行收藏的一个重要特点。纵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中国书画收藏的构成,基本上也都是这样一个思路。通过市场购买完成了一个在中国美术史基础上的中国书画图史的建构,基本上是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这与其他国家其他收藏单位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中国的美术馆等专业收藏、研究机构应如何主动建立自己的收藏系统和序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对这方面的讨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齐白石作品收藏等收藏序列的建立过程是这方面很好的案例。这批藏品在历史的沉淀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其间既有齐白石的艺术脉络,也有研究者的研究脉络和时代眼光。(未完待续)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