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八个橙 来源 |互联网品牌官
近日,在小鹏科技日的聚光灯下,IRON机器人缓缓走上舞台。
它披着白色紧身外衣,步态是标准的“猫步”,双肩能像人类一样自然舒展,脚步落地轻得几乎没有声响。
3D曲面显示屏组成的面部虽未高度拟人,却难掩整体造型的性别特征。
这段亮相视频很快在社交平台发酵。
![]()
图源:视频截图
第一个争议点毫无征兆地爆发:“这根本是真人套壳吧?”网友翻出视频细节佐证——机器人转身时的脊椎弧度太自然,行走时裙摆的晃动幅度与人类无异,甚至有人逐帧比对,声称“看到了皮肤下的血管纹理”。
![]()
图源:抖音
质疑声浪里,小鹏的回应来得迅速。
11月6日清晨,何小鹏发布一镜到底的视频,镜头跟着IRON从待机到走步,工作人员拉开它背部的拉链,露出晶格状的仿生肌肉和精密控制器。
但这没能平息讨论。
当天晚间的发布会上,更戏剧化的一幕出现:工作人员当场用剪刀剪开IRON的左腿外壳,卸下模拟肌肉的覆盖件,露出内部运转的机械骨骼。
带着残缺的机身,它依旧踩着猫步走回幕后。
何小鹏在台上一度哽咽,对机器人说了声“对不起”,坦言这是团队首次在通电状态下做这样的尝试,“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它是自己”。
![]()
图源:视频截图
“真人套壳”的质疑随着剪壳现场逐渐消散,第二个更尖锐的争议接棒而来:为什么非要给机器人赋予鲜明的女性特征?
社交平台上的讨论泾渭分明。
反对者认为这是“刻意擦边”,质疑小鹏用性别特征博眼球,“导览导购需要这样的外形设计吗?”支持者则觉得“没必要上纲上线”,认为拟人化设计本就会涉及性别区分。
![]()
图源:小红书
小鹏对此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但从技术与商业逻辑中,能找到一些线索。
从技术层面看,女性形态的设计或许藏着工程考量,因为“女性动作”的选择常常是技术展示的最优解。
还有,有行业人士给出更直接的解释:在技术同质化的初期,外形辨识度是最快的破圈方式。
而当网友盯着外形争论时,很少有人关注IRON的22个自由度灵巧手、全固态电池这些核心配置。这种关注错位,自然让技术展示变成了“外形审判”。
争议声中,很多人追问:这样的机器人,离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多久?
答案可能要让期待者失望了。
小鹏明确表示,初期不会推向家庭市场,而是聚焦自有商业场景。
这并非谦虚,而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普遍现状——目前所有光鲜的演示,都还停留在“精心编排”的阶段。
春晚舞台上的机器人舞蹈、宣传片里的家务演示,本质和IRON的猫步一样,都是预设程序的复现。
![]()
图源:视频截图
真正的考验在非结构化场景:比如突然被绊倒的反应、识别不同材质的物品、应对用户的突发指令。
这些方面,整个行业都还在探索。
即便如此,巨头们仍在疯狂涌入这个千亿市场。特斯拉押注家庭服务生态,用汽车领域的电池技术给Optimus续航加持;波士顿动力深耕特种场景,Atlas能在工厂高空检修、参与危险品处置。
其实比外形更值得讨论的,是未来的伦理考题。
性别特征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技术进阶,更棘手的问题还在后面。
当机器人的外形、动作、甚至表情都与人类无异时,我们是否还能清晰界定“人与机器”的边界?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小鹏的争议至少给出了一个提醒:技术狂奔的同时,不能丢了人文思考。
不得不承认,小鹏这场“争议营销”在流量上是成功的。从科技日亮相到剪壳自证,相关话题接连冲上热搜,何小鹏的澄清视频发布后,小鹏港股一度涨超5%。
但流量终究是短期红利。
2026年量产之后,IRON要面对的不是网友的镜头,而是商业场景的真实考验。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终局,从来不是“像人”,而是“有用”。
小鹏用一场争议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赛道,这或许是好事。但热闹过后,希望它能把精力放回技术本身。
毕竟,消费者不会为“好看的外壳”长期买单,能解决问题的机器人,才配得上“科技进步”的头衔。
参考消息:
环球网科技:《小鹏IRON机器人遭“真人疑云”,董事长哽咽辟谣》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