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局部的热战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这些冲突虽激烈,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的篇章。国际关系学者穷经皓首,亦难窥见战争与和平背后的永恒密码,因热战对人类而言,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
真正值得我们深刻省思的,是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的保守主义潮流。此处,我无意评判其优劣,仅旨在客观描绘当前国际形势的微妙转向。
人类跨越海洋与陆地的界限,实现大规模交流与融合,不过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的新篇章,尤其是最近一二百年间,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无论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乃至先被动后主动,绝大多数国家均被卷入其中,共同编织着前所未有的全球网络。
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理论上应促进世界各地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然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实现,尚需诸多条件与努力,此点将在后文中详述。
尽管“全球化”一词已响彻云霄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却从未完全实现。初期受限于生产规模与技术能力,全球化分工的链条仅触及少数国家;及至生产规模膨胀、技术足以支撑全球协作之时,阵营对抗的阴影却又悄然浮现。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友虽积极推动全球化,旨在通过经济融合诱导政治变革,但全球化的进程远非一帆风顺。
全球化之所以步履维艰,根源在于其内在的矛盾性。全球化建立在全球产供链与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这必然导致不同国家承担不同角色与收益差异。以芯片产业为例,设计者与制造者的收益鸿沟巨大,引发各国竞相追逐高附加值环节,从而威胁到产业链的稳定与平衡。长此以往,全球化体系内部便孕育了自我瓦解的种子。
为缓解这一矛盾,有三条路径可循:一是高收益国家主动进行利润再分配,保障低收益国家的利益;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重塑产业链格局;三是接纳并促进低收益国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提升,同时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格局。遗憾的是,当前高收益国家既缺乏技术突破的能力,又难以接受上述调整方案,从而加速了逆全球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原本倡导全球化的上游国家逐渐转变为抵制者,试图通过重构生产链来维护自身特权,阻止下游国家的崛起。小团体分工乃至国内分工成为新的趋势,美欧针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举措便是这一保守主义转向的鲜明例证。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正是推动全球保守主义兴起的核心动力。
保守主义之于国家,或许能在短期内提升经济韧性与自主性,如同农民家庭拥有完整农具般自给自足。但从全球视角审视,这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上游国家如同地主般,不愿见下游国家崛起,而打破这一僵局,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与勇气,以更加前瞻与包容的视角审视未来,共谋发展之路。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