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关注影视圈的人可能会发现,影视圈里有许多演员是军人,平时会看到他们身着军装的样子,其实不仅仅是影视圈,整个文艺界的演员、编剧、作家等,许多人都是现役军人。那么他们都是什么人?
就身份来说,他们要么是文职干部,要么是专业技术军官,都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以现役军人身份的演员来说,他们都属于军队文工团系统的,很多人习惯称他们为文艺兵。其实军队文艺创作队伍,不仅有文艺兵,还有其他人,但是文工团显然部队文艺工作的核心。特别是在七大军区时代,我军各个军兵种、各个军区都有自己的文工团,总政治部也有文工团,总政甚至还有歌舞团和歌剧团。就规模来说,总政的文艺队伍是最大的。
在巅峰时期,军队拥有10多个文工团,文艺兵总人数有20多万人,文工团是我军政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工团都归军队政治部管辖。这些文艺兵也不乏有进军演艺界的,他们有着优秀的表演功底,同时又接受过部队上严格的训练,个人综合素质是非常强的,因此往往一进入演艺界就能够崭露头角,表现出自己过人的天赋,让人们在大荧幕上也可以欣赏到他们的英姿。
部队文工团的文艺兵走出了不少著名演员,特别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如闫妮、范明、沙溢等等。空军出品的影视作品,相当多都是空政文工团的演员出演的。例如经典的《炊事班的故事》,就是空政出品的,里面的大多数演员都是空政文工团的。
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也走出了不少演员,如侯勇、徐洪浩、洪卫等人。南京军区政治部出品过不少影视作品,基本都是他们文工团的演员参演的,最有名的当属《我是特种兵》了。不管是什么军区,还是军兵种,成立文工团在几乎是标配。有了文工团自然要有艺人了。文工团的艺人主要来自两个类别,第一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军艺的学员毕业后经过考试选拔以后,会被分配到各个文工团工作。
第二是一些著名的演员或者歌手被文工团招收吸纳,成为文艺兵。如果某个演员、歌手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不错,部队文工团会考虑把他吸进来。进入文工团以后,他们会成为现役军人,接受部队的管理。
不管是哪一种类别,只要进入了部队文工团,就是现役军人了。虽然和其他演员一样从事文艺工作,但属于军人身份。他们几乎都是文职干部,极少数可能是专业技术军官。军队什么样的文艺工作者是文职干部,什么样的是专业技术军官。似乎没有定论,总体来说,文职干部是绝对主流。
文艺兵的训练方式跟正规战斗部队有所不同,他们不进行每天大量的体能训练、野外拉练,更多的是练习个人的声乐、形体,集体的合唱、舞蹈表演。每年也要进行大量的军队慰问演出,所以其实工作量也不小。
2016年军改,军队的文工团几乎都被撤编了,这些文工团的演员或者歌手,也都就地转业,不再是现役军人了。部队文工团只剩下3个,解放军文工团、新疆军区文工团和西藏军区文工团,军队的文艺兵也只剩下两千多人的规模。这也更符合军队的定位和大众观感,作为以军事作战为核心任务的军队,不应该保留那么多文工团,曾经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也确实太多了。
多说一句,军队文职干部,不管是文艺兵还是其他人,统一都没有军衔,只有等级,其中高级别的文职干部,肩章是宝象花配松枝,远远看上去有点像少将的肩章,以至于很多人搞误会了。部队从事文艺工作的文职干部,很多都是这种肩章,被人误以为是文职少将。甚至许多人都认为影视圈有许多文职少将,这显然是大错特错。文职干部是不会产生任何将军的。
但是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么多演员都是军人,是不是有点军队浪费资源了?难道不是军人就不能演戏吗?正因为这样,文工团被撤编也在情理之中。本轮军改以后,文工团几乎都被撤销了,大量文艺兵集体转业,离开部队,所以军改后文艺界包括娱乐圈的军人,基本上都没有了。
除了文工团的演员和歌手这样的文艺兵,军队文化宣传领域的编剧、作家等人,也都是军人身份。目前这部分文艺工作者,仍然保留在部队里面。一方面他们的作用相对重要,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人员规模明显比文工团小多了。可以说部队文艺工作者的主体是文工团的文艺兵,而编剧和作家反而人很少,于是保留了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