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镇就是青岛的一个缩影,那些随着城市改造已消失、或是残留的老建筑,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郓城南路18号,这栋相邻于南阳大厦的清水墙建筑,被周边的人俗称为“小红楼”。五年前来这里现场拍摄时就已经闲置,近日前往仍是这般,不知其结局怎样安排,这栋很有特点的老建筑,在老城区已经很难见到了,希望能够被保留下来吧。
再次拍了几张照片,重新编发数年前宋宏新老师的一篇文章,继续分享那些充满西镇回忆的难忘过往......
郓城南路18号的故事
宋宏新
12岁之前,我一直住在西镇,确切地说,住在郓城南路18号———一座红砖砌的二层楼。我之所以这么强调红砖楼,是因为它没有皮灰,红砖是露在外面的,用水泥嵌的缝。敢这么处理,就是砖好,不怕风吹日晒雨淋雪打。
郓城南路18号分甲、乙两个门洞,我家当时住在乙门洞的一个单元内。这一个单元住三户人家,每户一间房,三家共用一间厨房和一个厕所。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团结户”合住套三房。这在当时也算不错了!小时候顽皮,我经常通过厕所的窗户来到单县路上玩儿。马路的斜对面就是挪庄。挪庄我们小孩儿不大敢进去,因为一进去就糊迷了,转来转去转不出来,好歹转出来,却发现并不是原来进去时的那个门儿。这种事发生过好多次。皆因“院里紧凑地排着一大溜一大溜的‘对腚房’”。
自然灾害那阵子,郓城南路晒满了海带,我常常趁人不注意,拿着剪刀剪海带根儿,回家煮着吃(生吃也可)。那一带的人靠海近,没有不赶海的。海带养殖厂是必去的地方。门卫不让进,我们就硬往里闯,等他们发现了,我们早就窜进去50多米了。门卫也就由着我们了。不过出来的时候我们要小心翼翼,不要让门卫抓住,被抓着那就惨了,赶海的果实——波螺、蟹子、鱼、海菜等全被没收。哭也没用,那时这东西人人都喜欢,谁的肚子都空着!
海货都是从大小岛子上寻来的!大池子、大小岛子使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希望,当然其中也掺杂着痛苦,被岩石磕破腿脚,被海砺子皮割破腿脚都是经常的事。有一次我竟一脚踩上了一块钉子朝上的木板,钉子扎进脚心足有一寸。我忍痛拔出来,跛着脚一人回家。待回家后脱下鞋来,鞋子灌满了血,鞋帮子上的血都凝固了!父母上班不在家,我就自己用自来水洗干净,找了一块布条缠上,就算包扎了。晚上母亲回家看了看,发现除脚心有点儿红肿外,竟无大碍!这一扎使我半个月都不敢下海。等好了脚再下海时,我就格外小心了。
18号院与南阳大厦临院,那里住了很多青岛一中的老师。一中的老师上下班时都从我们的院子里经过。文革时,老师们被批斗,剃了阴阳头,脖子上挂着块木牌,上写“打倒牛鬼蛇神某某某”。那时我小,不懂大人们之间的事,也不懂政治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辈子也忘不了。
院子西头,有一间大屋子,大约有100多平方米,是演皮影、说书的地方。我小时候的娱乐生活基本上都是在那间大屋子里度过的。无论看皮影、听书,只要5分钱就可以。进去以后,坐在长条凳上等着。到点了,灯一灭,锣鼓声就敲起来,皮影就开演了。当时我最爱看的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幕布上,孙悟空辗转腾挪,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上下翻飞。当打死白骨精后,我心里好痛快!皮影戏里人与物虚实相间的影子,也永远记在童年的回忆里!
12岁时,我因搬家离开了西镇。但西镇和郓城南路18号却永远保存在我的记忆里。
本文作者:宋宏新,发表于2003年10月,原标题《喜欢童年的西镇》。
那一条条狭长的小巷、一个个杂乱的院落,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凝练了多少沧桑岁月在其中。那时的人们,简朴的生活,简朴的玩耍,简朴的思想,没有高档玩具陪伴,可是,就是这些最平凡的生活,老西镇的大院和胡同,仍然赐予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平凡生活的乐趣。
老西镇人在这里出生,长大,衰老,感怀着过往的旧事,感叹着城市的变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