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众参与度最广的投资渠道有三种:楼市、股市和银行理财。
这其中银行理财因为门槛低收益平稳,是很多家庭投资的压舱石。
从2022年1月1日起,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
这其中影响我们最大的就是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再“托底保本”。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像买股票,基金一样,投资者要自负盈亏。
虽然新规今年才正式实施,但是过去几年银行已经逐渐剥离保本型理财,提前过渡了。
所以这两年,“踏实可靠”的银行理财频频出轨,让很多有着“银行信仰”的投资者吃了大亏。
2020年震惊全国的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原油宝本是中行为个人客户提供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服务,属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风险等级是R3,也就是中风险级。
银行的理财产品分这么几个等级: 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激进型)五个级别。
但就是这样一款中风险的理财产品,却“穿仓”了—投资者保证金赔光的同时还“倒贴”银行两倍的资金,一夜暴“负”。
这场累计亏损近百亿的理财大雷,最终协商的结果是穿仓部分中行来承担,保证金部分1000万以下的小户可以拿回20%,1000万以上大户自行承担保证金全部损失。
之所以退20%的本金,是因为原先合同中有低于20%就强行平仓的条款。
而大户不赔,说白了,中行原油宝客户6万余户,保证金1000以上的大客户不足100户,欺负你人少钱多,闹也闹不起来。
这个披着理财外衣的原油宝,其他几大银行也在做,只不过人家跑得快,没被射中。
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在这次暴雷之前,原油宝一直被宣传成门槛低,风险低,适合投资新手的投资利器,卖得也异常火爆。
如此“踏实”的好男人竟然出轨了。
但这次,还不是最刺激的。
2020年下半年,“宇宙第一行”爱存不存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出了问题。
工行代销了鹏华资管的一款名叫“鹏华聚鑫”的固收理财产品,100万起投,6个月到期,风险级别也是R3。
这个年化收益只有4.1%的理财产品在6个月到期的时候全线违约,更刺激的是这个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居然是海航发行的债券。
早在2018年,债权牵头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就已经进驻海航集团,开始化解风险了;
2019年,海航的债务危机逐渐明朗化,旗下子公司新华航空发行的16新华航空PPN002在2019年11月下旬宣告违约;
2020年2月,无力自救的海航集团向海南省政府发出请求,希望政府帮助“处置风险”。
而工行代销的这款理财产品违约无法兑付的最后一期也是在2020年2月发行的。
4月中旬,11.5亿元海航债权“强行延期”。8月到期之后,工行代销的这款理财产品就发布了延期公告,最终告知无法完全对付。
这操作,细思极恐!
不敢细琢磨。
同样的骚操作也发生在了招商银行的身上。
去年八月,招商银行代销出售的一款非常高端的理财产品大业信托·君睿15号(华夏幸福作为担保),到期后不仅没将第二季度利息如期给付,本金也不见了踪影。
这款高端理财产品不在APP出售,而是直接卖给了招商的私人银行客户+家族信托。
招行是服务国内高净值客户的第一梯队大行,他的家族信托,门槛是1000万。
所以说这款产品从开发到销售,参与的都是业内明星公司,买的也都是有钱人。
可这“优质”的贵公子竟然也出轨了。
让人不解的是,招行和工行的理财故事竟然雷同了。
招行的这款高端理财产品资金投向的是华夏幸福。
华夏幸福你们都熟悉的,房企暴雷一哥。
离奇就离奇在,2020年年中报华夏幸福已经显露出了巨大的财务问题,招行却依然代销了这款理财,并且还是无抵押形式。
2020年上半年,华夏幸福经营现金流净额均告负,达到-185亿。有息负债达到 2035.9 亿,整体融资成本7.96%,初步估算一年的利息支出达到160亿,华夏幸福半年的利润才60.6亿,等于说一年赚的利润全要用来还利息。
而华夏幸福的利润,还关系到与平安的对赌协议。华夏幸福如不能按协议实现利润,将面临巨额的现金补偿。
在这种命悬一线的财务状况下,华夏幸福还在高息融资,其中信托、资管等融资渠道的平均利息成本高达10.15%。
招商的VIP们大概就是被这高息迷惑了。
那这笔理财到期兑付不了该怎么办呢?
招行与大业信托很干脆:
不赔!
这款理财虽然是招行销售,但身为代销平台,招行只是赚赚渠道费,并不承担风险。
而应该担风险的华夏幸福,一屁股债,等他还债,遥遥无期……
这事儿,掉坑的都是银行的VIP,人少钱多,吃了大亏。
工行和招行代销的这两款理财产品,资金投向的都是已经出问题的企业,
一个投向了已经开始求助政府化解风险的海航,一个投向了签下对赌协议债务压顶饥不择食的华夏幸福。
既然已经显露风险了,为什么还要披上理财的外衣,让有公信力的大银行做背书代销呢?
有些事咱不敢多想,咱也不敢多说,
点到为止吧。
早几年,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满大街都是,的确不稀罕,但现在受“资管新规”的影响,将再无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了。
也就是说 “保本保息”、“零风险”,这些附加在银行理财产品身上的关键词,将不复存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以后你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涨跌波动,甚至亏本,都是基本操作了。
并且以后银行将告别理财产品,而是由旗下的理财子公司去卖。
1月15日,高层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3家开业运营。
过去,银行直接卖理财产品,出事了,银行需要兜着,毕竟,银行承担着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 未来理财产品拿到理财子公司去卖,出事了,关银行屁事?
截至2021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63万只,规模近28万亿元,投资者数量多达8130万户,全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这么庞大的规模,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虽然不再兜底保本,但银行理财依然是很多人,很多家庭投资的压舱石。
只是以后买银行理财,需要考虑好以下几点再做决定。
第一,辨别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买自己懂的。
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包含银行自营、银行代销以及银行人员私自推销的理财产品,俗称“飞单” 。
银行自营指的就是银行自己推出的理财产品,安全性高收益比较低;
银行除了自营的产品,还会帮别人卖产品,充当中间商,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风险要比银行自营的高一些;
“飞单”就是银行员工为了赚取差价,私自向顾客出售非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利率很高,一般是正规银行理财产品的两三倍,风险极大搞不好就要血本无归。
相比代销和“飞单”,银行自营安全系数更高,也更受大众青睐。
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现在有了理财子公司,登记编码除了C开头,还有Z开头的,是专为理财子公司产品发的。在中国理财网上输入登记编码就可以核对产品信息,查验真伪。
但是银行自营的理财也并不一定就100%安全,比如原油宝。
原油宝属于是挂钩型产品,投资的还是境外原油期货,讲真,有几个人能搞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呢。
买理财,不能轻信宣传和银行理财经理的花言巧语。理财经理们推荐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不在于客户需求,更在于佣金多少和销售指标。
所以,不管是满仓押注还是分散投资,关键,要买自己懂的。
第二,了解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
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看产品的投向,也就是这个产品具体投资到什么方向上,它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它投往的是并不景气,甚至已经出问题的企业,就得谨慎了,那些看上去名头很大、很唬人,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经营业绩细节的募资方,都应该打上问号的。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利率来判断。
不管是自营还是代销,收益都是根据整个市场的利率环境在变化的,如果一款理财产品的利率远高于市场利率,不一定真的就会暴雷,但风险一定很高。一般比整体市场利率上浮10%、20%都是很正常的范畴。
第三,远离城镇银行的理财产品
目前多数城商行的净值化产品(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占比已超过90%,甚至有银行完成了100%转型,比国有大银行的转型更快。
灵活多变的地区型城镇银行大都是地方或者大股东的钱袋子,很多早就被掏空了。
地方需要钱,大股东需要钱,这类银行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搞钱,理财产品花样很多。
再加上不需要再为投资者“保本”,亏了钱银行撇得干干净净。
所以,那些穷省市的城镇银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不能碰。
金融机构总是想尽办法获取更大的利益,银行也不例外。
所以玩金融的必须有一个技能,就是把很简单的规则,说得大家云里雾里,搞不明白。然后它就可以把一些条款和对它有利的东西加在里面。
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这个信息不对称,金融创新持续不断,但金融监管常常慢半拍的社会现实。
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风险与收益永远难以分割,认清自己的投资需求风险偏好,不抱有侥幸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