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这个数字,很多人不喜欢,觉得这数字不太吉利。正月十三,就冲着正月这俩字,也就抵了它的不祥。因为老辈人都讲究,没出正月都是年,是年那就是好日子。
下面来看看,正月十三咱大中国都有哪些习俗。
1.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辈儿的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2.滚龙灯
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3.祭祀关公
在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而祭祀关公所用的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您见过吗?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4.祭海
农历正月十三,相传这一天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按照传统习俗,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祭品,有猪头、鲤鱼、花饽饽等。供桌前,人们焚香化纸,纷纷朝向大海行叩拜礼,震耳的鞭炮声响彻天地,璀璨的烟花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5.放海灯
正月十三放海灯,是我国渔民的传统习俗,据庄河民间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在南方有的地区还有七月十五和三月二十三的不同说法。当地渔民和村民沿袭着传统习俗,在岸上摆设祭品,点燃烟花爆竹,把制作精美写满祝福的船灯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风顺幸福平安。
6.做“圣虫”
“不过十五未出年门。”正月十三,在山东农村有制作“圣虫”的习俗,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扛得锄头摸得铁锨的巧手下出炉。
按照年俗,正月十三应该吃什么呢?
正月十三吃什么,各地不太一样,大致上比较讲究吃下面这些美味佳肴。
一.吃汤圆和鸡蛋
汤圆和鸡蛋都是圆形,象征着团团圆圆,吉祥美满的生活。
二,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示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勾章城,传递到四面八方,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
三,吃虾
早春正是虾肥美的时候。虾是家宴必备的菜式,白灼虾、炸虾还有着“竹报平安”的寓意。广东人过年少不了吃虾。因在粤语中,虾和哈是同音,因此,过年吃虾的寓意为哈哈笑,表示开心的意思。过年吃虾寓示着新的一年,每天都哈哈笑,笑哈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