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浚(北魏皇帝)一般指拓跋濬
拓跋濬(440年―465年),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恭皇后闾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
公元452年(北魏正平二年)三月,中常侍宗爱谋杀了太武帝,然后秘不发丧,假冒皇后赫连氏的名义将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匹等人召入宫中依次绑缚起来砍了脑袋,东平王拓跋翰也被他秘密处死。
尔后,宗爱立吴王拓跋余为帝。宗爱自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爵封冯翊王,坐召公卿,大权在握。
被立的拓跋余深以为忧,便想谋夺其权,结果又被宗爱派小黄门贾周等人杀死。短短几个月,宗爱连杀两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动。
不过,宗爱虽手握军政大权,毕竟是个刑余之人,不可能自己去坐皇帝的位子。不久,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又迎立了宗室拓跋濬,即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文成帝追谥父亲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母亲闾氏为恭皇后,尊乳母常氏为保太后。
文成帝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六月二十一日,拓跋濬出生于东宫。 拓跋濬年少时聪明敏达,深受祖父太武帝拓跋焘的喜爱,常跟随在太武帝左右,被称为“世嫡皇孙”。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时年五岁的拓跋濬跟随太武帝北巡,恰逢酋帅押解一名奴隶要施以刑罚。拓跋濬对他说:“这奴隶今天碰到了我,你应该把他放掉。”
酋帅奉命解除奴隶的绑缚。拓跋焘听说此事,说:“这孩子年龄虽小,却俨然把自己当作天子。”对他十分惊奇。拓跋濬成年之后,风仪异常,每当朝廷遇到大的政事,他都参议决定。
文成帝在位时期,北魏内部斗争激烈,被文成帝处死的大臣不计其数;另一方面谋权夺位的斗争更是接连不断。兴安元年(452年)十一月,陇西屠各王景文反叛朝廷,文成帝下诏命统万城镇守将领、南阳王惠寿讨伐平定叛乱。
兴安二年(453年)二月十三日,司空、京兆王杜元宝谋反被杀;建宁王拓跋崇与儿子济南王拓跋丽被杜元宝拉拢,卷入叛乱,都被文成帝赐死。
同年七月,濮阳王闾若文与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谋反。七月二十五日,文成帝下令在长安赐死拓跋仁,闾若文被杀。 其他大小谋反事件数不胜数,北魏王朝由此开始衰落。
文明皇后冯氏(442―490),即冯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因罪没入宫中为奴。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
冯后对文成帝乳母常氏的恪尽妇礼及对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的哺养,为自己赢得了宫内宫外、朝廷上下一片赞誉之声。
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与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南)人李氏所生之子。公元456年(太安二年)二月,也就是冯氏被册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
按照道武帝拓跋珪当年所定的规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李氏被赐死后,冯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26岁。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这种葬俗至今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乡村仍有遗存,谓之“烧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
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后突然身不由己地高声悲叫着,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周围的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待回过神来,急忙冲上去从烈火中救出冯后。幸亏及时,冯后才未被烧死,但烟熏火烤,她早已不省人事。
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献文帝拓跋宏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太后临朝辅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归政献文帝。
476年冯太后因献文帝诛杀其宠臣,将献文帝毒死,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冯太后在孝文帝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赢得了孝文帝对她的格外孝敬。有一次,冯太后带孝文帝和群臣百官、蕃国使者、诸方渠帅行幸方山,在灵泉池大摆酒筵,冯太后令众人各自表演当地舞乐以助酒兴。
孝文帝在酒筵前翩翩起舞,群臣见状也纷纷起身,举杯为冯太后上寿。冯太后见状,心中大乐,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作歌,孝文帝亦随之放开歌喉相和,并向冯太后再拜上寿。一时间,酒筵之上,歌舞四起,与太后和歌高唱者达九十余人,一派祥和、欢快的气氛。
冯太后在政治上无疑是个铁腕人物,但她在日常琐事上却表现得仁慈和善。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服用庵闾子(一种中草药),主事的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由于粗心,他居然没有发现粥中竟有一支数寸长的蝘蜓(类似壁虎的爬行动物,俗称石龙子)。
冯太后正要张嘴吃时,用汤匙轻轻一搅挑了出来。在一旁奉侍太后的孝文帝见此情状,很是恼火,狠狠地将那厨子大骂了一通,并准备处以严刑。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把早已吓得体如筛糠的厨子释放了。孝文帝对此感触很深,很多年后,他也没有忘记。
到他亲政后,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次是厨师在进食时不慎将热汤撒了,烫伤了孝文帝的手;另一次是他在吃饭时,也发现碗中有飞虫之类的东西。孝文帝既没有对厨师发火,也没有怪罪于人,只是和冯太后当年一样,一笑了之。
冯太后临终时,曾降遗旨,并书之金册,安排了自己的后事。遗旨说:她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冯太后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内他滴水未进,毁慕哀悼。对太后的陵墓规格,尽管高闾、游明根等鸿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后金册遗旨办,孝文帝仍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实际上这是对国君的葬礼规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