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肥亮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四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
合肥亮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中,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
11月17日,记者从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刚过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5万亿元,四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5.9%,居全国万亿城市第3位、长三角万亿城市第1位,新能源汽车产量、新型显示产业综合排名等多项产业数据位居全国首位。
新台阶
跻身“双万”城市
五年中,合肥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万亿元的同时,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较“十三五”末增加63.2万人,成为长三角第4个“双万”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达到3790.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6%,居省会城市第8位。2025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居全国万亿城市第1位,进出口增长21.8%、居长三角万亿城市第1位。
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第7位、国家级高新区第12位,四城区全部迈入全国百强区,肥西、长丰跻身千亿县,肥东实现全国百强进位,巢湖、庐江稳居全省十强,合肥区域发展充满活力。
新提升
多项产业数据全国第一
创新日益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这五年,合肥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更加凸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跃升,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加快推进,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总数达13个、集聚度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4%,居省会城市第2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户、增长超2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312户、增长超4倍。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
在产业方面,合肥聚链成势,实现新提升。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定在56%左右、居全国城市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型显示产业综合排名、家电“四大件”产量等居全国第1位,光伏逆变器产量居全球第1位、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2位。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量子产业聚集企业数、拥有专利数均居全国第1位,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全国领先。新增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7户、总数达20户,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步伐
开放姿态愈发彰显
建强用好战略平台,合肥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迈出坚定步伐。
合肥都市圈入选全国十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获评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全国十强城市,国资国企、财政管理、科技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82.3万户、净增68.4万户。
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心同创”深入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合肥联动区加快建设,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
合肥大物流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境外世界500强新设立企业44家、总数超过111家,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289亿元、较“十三五”末提高2倍,这座城市的开放姿态愈发彰显。
新图景
始终将民生放在心头
发展成果,最终要落实到百姓的幸福生活中。
五年来,合肥始终将民生放在心头,保持80%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四年累计投入4696亿元。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6.9万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万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2%。
新(改扩)建幼儿园309所、新增学位12.6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85所、新增学位30.8万个,入选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这五年,合肥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新建成和开工高铁里程152公里、通车总里程居长三角主要城市首位,建成、在建快速路总里程近350公里,轨道交通实现6线运营、总运营里程达到232公里,江淮运河全线通航,都市圈高速环线、新桥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城中村改造三年攻坚基本完成。城市日均供水总量达到325万吨、增长36.6%。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6年全国第一,建设和美乡村中心村238个、美丽宜居自然村4128个,集体经济强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面貌
全面推进绿色转型
这五年,也是合肥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的五年。
巢湖综合治理纵深推进,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连续五年没有大面积蓝藻,建成环湖“十大湿地”,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PM2.5年均浓度下降2.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治理修复污染地块超过4428亩。
新增公园游园223个,完成造林8.9万亩,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平方米、较“十三五”末增长14.6%。
“双碳”战略稳妥推进,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稳居省会城市首位,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0.8%,能源利用效率全省最优、全国领先。一座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宜居的美丽合肥,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记者 张玉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