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抄公”该罚,但也该问问“苦衷”)
图源 视觉中国
据媒体整理,近日,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地相继开展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强调要杜绝“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行为,对抄袭公文行为严肃处置。
公文是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然而,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公文频频出现内容雷同、照搬照抄甚至“张冠李戴”的荒唐现象。比如,某地发布的森林防火规划,竟与500公里外另一地区的文本如出一辙,连乡镇名称都未作更改。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硬伤”,这些复制粘贴的公文,空话套话不少,看似洋洋洒洒,实则言之无物。这类“文抄公”式的“拿来主义”,不仅闹出笑话,更严重削弱了政策的针对性与执行力,损害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公文抄袭,表面看是个别干部能力不足、责任心缺失,自己不懂政策、不熟实际,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抄,这反映出干部深入基层不足、学习实践不够、作风浮夸等深层次问题。但要彻底根治,还需铲除掉催生“文抄公”的土壤:一些地方文山会海层层加码,材料索要漫天飞舞,考核过度强调留痕、忽视实效。一些领导偏好“高大上”的表述,一个具体可行的举措,非得套进一套看似时髦的概念空壳里才显得“规范”“上档次”。
在这种语境里,久而久之,公文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沦为应付检查的道具;写作不再是思考的延伸,而退化为文字的搬运。可见,潦草应对的背后,既有涉事干部自身责任心、能力和作风问题,也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疴积弊。因此,整治“文抄公”,不能止于查几份文件、罚几个干部,而必须从根治作风开始。
首先,要端正作风,夯实能力根基。引导干部真正沉下去、摸实情、谋实策,搞清楚公文“为何写、为谁写、如何写”。唯有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才能写出有思想、有对策、有温度的公文。
其次,要切实减负,打破形式桎梏。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严控文件数量,精简会议活动,减少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的考核要求,让基层干部从“纸面功夫”中解脱出来,把精力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什么是好的文风?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文风体现作风》一文所言:“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鲜明倡导“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唯有从思想深处纠偏、从制度层面减负、从能力短板补起,才能彻底铲除滋生“文抄公”的土壤,让每一份公文都成为“干在实处”的真实注脚。
